[相關閱讀]北京青年報:個體戶“縮水”說明了什么?
"縮水!"揭開810萬個體戶“集體消失”之謎 沉重的稅費負擔、缺位的創業服務等成為個體戶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網絡則成為個體戶“避風港”
國家工商總局的數據表明,1999年我國實有個體工商戶3160萬戶,到了2004年,這一數字下降為2350萬戶,6年間凈“縮水”810萬戶,平均每年減少135萬戶。
我國個體戶目前面臨一場“縮水”危機。沉重的稅費負擔、缺位的創業服務等,成為個體戶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而個體戶數量的減少所引發的民生之痛———公眾創業熱情不再,創富激情消弭,這樣的情況出現在市場經濟體制之下,更讓人感到沉重。
810萬個體戶為什么消失
“國有的有政策傾斜、外資的有超國民待遇,只有我們是風箱里的老鼠———兩頭受氣。”李燕干了幾年個體戶,收入雖然不菲,卻干不下去,“物競天擇”的市場規律并非主因。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認為,沉重的稅費負擔、缺位的創業服務等,是抑制創業活力的關鍵因素。
“每賺一毛錢至少有5分錢要用來打理‘關系’,這是‘規矩’。”店面開門后率先迎來的不是生意卻是罰款,工商稅務、衛生環保……李燕突然發現,她想象中的自主創業路上,竟然有那么多要應付的人際關系。
李燕說:“雖然國家表示個體私營經濟是重要組成部分,但歧視性政策還是存在。”比如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街頭攤販都具有合法性,但中國的很多街道卻不允許。2005年,紐約市市長否決了市議會的“人行道攤位修正法案”。可以在世界上最昂貴的街道上擺攤,精明的紐約人的確比部分中國人有商業頭腦。
個體戶不能再這么“縮水”
李燕說,“個體戶”這個詞在不少人心目中仍然與“投機倒把”、“偷稅漏稅”之類的貶義詞脫不了干系,甚至有些人認為“個體戶的出現在搞活市場的同時也攪亂了市場;隨著社會進步,讓原來的個體經濟逐漸退出未嘗不是件好事。”
然而,就在國家工商總局發布了我國個體戶6年間“縮水”810萬戶的數字的同時,英國公布數據卻顯示,在英國的430萬家企業中,有320萬家企業沒有雇員,也就是說近3/4的企業都是“個體戶”。
國外的月亮不一定是圓的,但國家工商總局的另一組數據也許更能讓人警醒。數據顯示,截至2005年底,全國內資企業實有350萬戶,比上年凈減少30.1萬戶,下降7.9%。
網絡成為個體戶“避風港”
“老顧客以后找我,不用來辦公室了,直接上網就成。”李燕說,在淘寶、易趣等幾個電子商務網站上有她開的網店。隨著電子商務的不斷流行,很多人從實體經營轉向了網上開店。網上開店的風險性很低,就算賠了也只是貨錢。“沒了重重疊疊的雜費,負擔總是輕多了。”李燕在網上做生意感覺頗為愉快。 (據市場報)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