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屆高交會中國創業家論壇在深圳舉行 眾創業名家論創業
原題:研究生是最適合創業的群體
南方日報訊(記者/曲廣寧馬芳黃超)昨日,第十一屆高交會中國創業家論壇在深圳舉行,包括首批創業板上市的創業者、創投人士等20余位企業家和學者參加論壇。為期一天的本屆創業家論壇以“創業人生、創富夢想”為主題,在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裁王傳福,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架構師、阿里云計算公司總裁王堅,研祥集團董事局主席陳志列、深圳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陳鴻橋等多位嘉賓的主題演講之外,還分別以“資本如何助力創新型創業企業成長”、“創業板能否開啟創業的春天”進行了現場對話。
怎樣才能創業成功?創業最需要什么?與會嘉賓給出了不同的答案。“創業者最大的挑戰是膽量,研究生是最適合創業的群體。”陳志列表示,自主創業的條件是具備專業知識和社會實踐經驗,對于想要創業的人來說,最大的挑戰是膽量,最難得的品質是堅持,最優厚的條件是政策,最合適的時機就是現在。創業板首批上市企業的網宿科技總裁彭清表示,創業選擇行業是第一步,選擇一個高成長的行業,企業才有可能獲得快速成長。慧聰集團董事局主席郭凡生說,對創業者來說,資金、技術、人才都沒有制度重要,“好的制度可以讓不忠誠變忠誠、懶人變勤奮、笨人變聰明”。王堅則表示,制度之外人很重要。
創業板究竟對創業者意味著什么?28家首批上市創業板公司之一的深圳華測技術副總裁陳硯認為,上市僅僅是公司有利的補充,是公司發展的一部分,上市不是救命稻草,作為創業企業,應最關注企業經營本身。
對于首批創業企業市盈率過高的問題,深港產學研創投董事長厲偉表示,www.fswenwen.com目前創業板企業市盈率過高就意味著企業必須每年保持較高的增長率,而且需多年保持。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副院長魏煒則表示,創業板企業的市盈率再低一點才合理一些,現在主要是首批上市創業的企業標準很高,實際上遠遠超過“創業板”的水平,如果兩三年后,更多具有高成長性的創業企業上市,那時市盈率高才正常。
達晨創投執行總裁肖冰認為,未來的創業板股價肯定會分化,很多自己投資的公司首批上市創業板,但投資退出至少在一年以后,創業投資必須考慮四年后的結果,否則投資可能沒有結果。
在校大學生如何獲得風險投資的青睞?厲偉直言不會給任何在校大學生創業資助,認為大學生應該在校全身心學習,“學校內的研究更多在乎文章而非產品,實際上產品不一定帶來專利,專利也不一定帶來技術,技術不一定能夠形成產品,形成產品也不一定帶來收入,有收入也不一定盈利,在學校發明和創業之間的路途還很遠”。高智發明投資公司中國區總裁嚴圣則表示,國內大學生的發明創造確實不多,水平也確實差很多,但一旦遇到比爾·蓋茨那樣永不停歇進行發明創造的大學生,還是會鼓勵其創業。
“中國創業家論壇”在2008年第十屆高交會上首次推出時,劉永好、靳海濤等14位知名創業家、企業CEO登壇演講對話。
專題統籌陶然攝影統籌魯力
攝影魯力丁玎
■首富說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裁王傳福:
要“致富”,多創新
為《比亞迪的商業模式創新》的主題演講中,王傳福結合比亞迪從1995年初創至今的經歷,介紹比亞迪在工藝、產品或技術、商業模式、戰略與技術結合四方面的創新。
一是工藝創新。比亞迪初創時只有20人左右,想做電池但沒錢購買價值上億元的日本全套生產線,只好“小米加步槍”地開始創新,用類似半自動生產線實現競爭對手使用全自動生產線的產能,投入大大減少,降低了投資門檻和成本。
二是產品或技術創新。單一產品尋求技術、產品的突破非常難,用集成創新、多技術進行復合創新,成為比亞迪企業創新更快、走得更容易的一條路。比亞迪從2003年電池成功做到手機,后來做到汽車行業,也是在把一些技術進行集成。
三是商業模式的創新。2003年,做電池的比亞迪進入汽車業時,選擇了差異化“打法”。
四是戰略與技術結合的創新,技術首先要為戰略服務。
■創業者說
研祥集團董事局主席陳志列:
“90后”將成創業主體
中國的創業黃金段我認為是兩個“90后”:一是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創業的企業家,他們從零起步創業,時勢造英雄;二是“90后”年輕人,他們是中國未來創業的主體。
“90后”大學生將更多地面臨畢業后是創業還是就業的選擇,中華民族和猶太民族都是世界公認的最能經商的民族,我認為中國大學生是最愿意創業、最有能力也最有可能去創業的大學生群體,創業將是他們骨子里的東西。
大學生創業面臨著新的背景:一是創新創意產業的崛起;二是寬松的創業環境;三是信息爆炸的時代。這些都使得自主創業具有必要和必然性。從我的經驗看,研究生是最適合創業的群體,他們具備更多的專業知識和社會實踐經驗。
創業不等于創新,創新+品質+品牌的創業模式=成功。只有從創新中獲得能量,創新的企業更容易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