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汗工廠”模式不可持續,以犧牲勞工權益和環境為代價
事實上,正是因為國內企業給包括耐克在內的國際品牌做代工企業只能獲取微薄的利潤,以至于企業沒有足夠的利潤空間消化任何工資增長帶來的成本壓力。反之,代工企業為了維持生存,必須壓低勞動力報酬,以犧牲勞動者的權益為代價。
還有另一個代價就是環境成本。在代工貿易中存在一種虛擬形式的污染物轉移,這種虛擬形式的污染物來源于制造代工產品過程中產生和排放的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即工業三廢。這些污染物被享用商品的進口國轉移到了制造商品的出口國,成為了中國代工貿易背后的一種隱形成本。
有學者指出,以勞動者的低薪和環境成本為代價換來的代工貿易繁榮和GDP繁榮,并不是真正的國民財富和經濟繁榮,只是一種“貧困化增長”,這種“血汗工廠”的模式不具備可持續性。
越南僅僅是耐克鞋的代工基地,而中國企業已經走向自主品牌階段
越南雖然成為耐克鞋最大的生產基地,但與“越南制造”本身無關
據媒體報道,耐克全球運動鞋合約代工廠達100多家,包括寶成、豐泰、清祿、廣榮等臺商;韓商有T2、三洋等,這些代工廠散布在亞洲的中國、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地。從2005年開始,掌握著耐克5.5%生產的豐泰集團就把許多中國訂單轉到越南,同時大規模擴充在越南4個加工廠的生產線,還投資一千多萬美元在越南新建一家工廠。
就在2005年,耐克全球第一大OEM廠寶成集團在越南的產能也在迅速提高。在隨后的幾年里,豐泰和寶成紛紛加大對越投資。可見,所謂的耐克鞋越南制造僅僅是耐克的代工企業將產能轉移到成本更低廉的越南而已,與越南本身的制造能力提升并無必然關聯。
中國企業已經從模仿走向本土品牌,與耐克等國際品牌的差距在縮小
但是,中國則不同,在通過學習耐克等國際品牌的過程中,中國本土的制造企業已經超越了代工、模仿階段,邁向創立品牌的階段。上世紀90年代,大多數中國體育用品廠商還只是耐克“輕資產運營”模式上的重要代工伙伴,在福建省晉江市,就有近3000家鞋類產品生產企業,從業人員超過30萬,年產6.5億雙鞋。
但是到如今,來自晉江的安踏、匹克、361°、喜得龍、德爾惠、喬丹、金萊克等品牌,依靠對耐克的模仿而迅速發展為中國本土體育用品市場重要競爭者。比如,曾經被耐克以代工合作為由“放鴿子”的匹克已經成為國內籃球運動品牌的領跑者。
2009年中國地區體育品牌銷量排名則顯示,耐克仍舊位居第一名,但是中國本土品牌李寧超越了阿迪達斯位居第2名(2009年李寧在世界運動品牌的銷量排行中躋身第6位),同樣是本土品牌的安踏(世界排名第8位)也僅僅是屈居阿迪達斯之后,位列第4名。
結語:耐克鞋部分代工業務轉向越南非常正常,對國內就業影響也有限。在運動鞋領域,中國企業已經超越了微利求生存的代工階段,成功邁向自主品牌階段,從這個角度來看,越南取代中國成為耐克鞋的最大代工基地不算是好消息,但也絕不是壞消息。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