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要在哪兒下力氣
今年中央支持大型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和小區建設的投資恢復至25億元。此外,對養殖戶(場)按每頭能繁母豬100元的標準給予補貼。
然而,在本次調查中,52%的養豬戶并不認同給補貼這一做法。
參與調查的黑龍江省的姜姓農戶告訴本報記者,國家發補貼固然是好事,但即使這筆錢及時、全部到手,“也是杯水車薪”。2009年、2010年,由于疫情影響,姜家幾百里地之內的豬場損失慘重,“我們家50斤以下的仔豬一個都沒剩下”,賠了10多萬元。
他如果為了獲得數千元的補貼,就得多養幾十頭母豬,等到母豬能產仔,至少需要一年多時間。這段時間內風險莫測:如果疫情嚴重,豬死豬病都是賠;如果疫情不重,大家補欄的豬都上市,豬價又要暴跌,還是賠。
在本次調查中,168名養豬戶表示,曾有補貼發放不足現象。320名養豬戶表示,有“發放不透明,政策宣傳不清楚”現象。318名養豬戶表示,發放中有人情現象。296人表示,發放時有吃回扣現象。323人認為,補貼發放不公平。
“對于規模化養豬場來說,擴大生產最難的不是拿補貼。”馮永輝說,和“游擊隊”時代不同,規模化豬場一旦要擴欄,最難的是拿地。
土地是近年來養豬場最難解決的問題:國家有明文禁令,不能把耕地毀了養豬;為方便飼料、生豬運輸,國內大多數豬場距離人住的地方又不能太遠;人多的地方必然有耕地;丘陵地帶易建豬場,但又要排除林業用地;近年來房地產、公共項目等占有了大量土地,還有些地方要建開發區……因此,政府很難輕易批一塊地用于養豬。
東北一位養豬業資深人士表示,從申請到審批,再到建豬場,解決環保等一系列問題是非常困難的。一部分人就是鉆了政策的空子,號稱拿地是為了養豬,其實是用來搞房地產。“還有一種情況是,有老板買下了一塊地,在沒轉手之前,干脆搭點豬舍養豬,國家還給補貼。”他說,進出養豬行業的各色人等,目的各異,“攪渾”了行業。
“政府要分清自己該做什么,市場該做什么。”馮永輝說,豬肉價格和存欄供應的問題引起普遍關心,但具體控制這兩者,并非政府最需要做的。如果養豬有利可圖,自然有人進入行業,生豬市場也會趨于平穩。
在本次調查中,64.3%的養豬戶相信,生豬市場能單純依靠自身調節,自動跳出“豬周期”。
但是,市場沒有辦法控制疫病。近年來,各種情況誘發的豬病極大地損害了老百姓的利益,由此帶來的基層防疫問題日漸突出。而且,在防范豬病上,政府選擇了過于具體的做法:給養殖戶選擇疫苗,花錢讓養殖戶買疫苗。實際上,養殖戶在市場競爭中自會發現哪種疫苗效果好,打了防豬病,無效了還可以要求疫苗企業負責。招標和集中采購,反而難以避免腐敗,且疫苗效果很難追溯。
養豬戶還面臨著招不到人的難題。沈陽一家擁有460多頭母豬的規模化豬場老板告訴記者,以前招一名養豬人員的月薪大約1200元~1800元,今年提高到2000元以上,來的人也很少,年輕人更少。“豬場是全封閉的,一天見不到什么外人,又臟又累,年輕人誰干這個?”
馬闖提出,政府應該關心,中國下一代誰來養豬。在國外,農場主是穩定的階層,有受人尊重的社會地位,比較穩定。但在中國,標準化、職業化的養豬還未成主體。“政府應承擔這樣的工作,引導、培訓青年農民。”
政府應如何宏觀調控?在本次調查中,除了331人選擇“大力建設基層防疫體系”外,還有328人認為,應該健全行業信息統計,定期進行行業普查,及時發布預警信息。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