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陳年往事已經被人們耳熟能詳,的確,這種奇特的合作關系又持續了很多年。甚至當喬布斯辭世的時刻,仍有人質疑喬布斯的“人品問題”。
“人品問題”這件事背后的根本是,喬布斯以自己的商業天才推廣了技術創新,并將光環堆到自己頭上,成就了蘋果和喬布斯這個人。
這種方式讓喬布斯任性地證明著自己,給自己強加上“不可否認的自信”,縱容著自己的性情,這是他成長經歷賦予他的獨特個性。此后,這一特質被喬布斯發揮到淋漓盡致。在未來輝煌的幾十年里,這個“掠食者”還將攫取許多其他合作者的成果。
回顧這些歷程時,永遠不要忽視了喬布斯的商業天才。如果沒有喬布斯的商業手腕,不會有蘋果的成長,也不會有喬布斯這個人后來的發展。
就算喬布斯曾經掠奪了別人的成果,但最終的結果是,喬布斯改變了世界。
喬布斯是佛教徒,他一定明白這個道理:在大的結果面前,一切手段都是“法門”。
以身飼鷹,是感化世人。而人品備受質疑,但最終卻改變了世界,相比之下,孰輕孰重?
這正是天才的不可復制之路,喬布斯的經歷、性格上的優劣,這都是其他人無法學習的。你可以知曉他的語錄,可以了解他的歷程,但是,你沒有切身經歷,沒有發自心靈的切膚之痛,那么,學習喬布斯永遠是隔岸觀火而已。
更何況,歷史的機遇、人文的成長環境,這些更是無法在中國尋找到的。
事實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應把一生的重點放在不斷改進自己的缺點,把自己培養成“完人”;而應經常分析發現自己的優點,并持續不斷發揚光大,形成自己獨特的優勢,成為某一個方面的專家、強人。
成功的捷徑在于盡早發現自己的長板,然后無限聚焦。這才是喬布斯留給人們最大的遺產。
蘋果的未來
喬布斯縱容自己具有藝術家的性情,他把這種專注的能力和對簡潔的熱愛歸功于他的禪修。禪修磨煉了他對直覺的欣賞能力,教他如何過濾掉任何分散精力或不必要的事情,在他身上培養出了一種基于至簡主義的審美觀。他常常深深地糾結和不耐煩,這些個性他也無意掩飾。
喬布斯很重視自己殘酷誠實的一面。在蘋果員工來看,喬布斯的個人習慣也是出了名的惡劣:他曾把自己的大奔停在殘障人士的專用車位,把下屬訓哭自然是家常便飯。喬布斯還是個善變之人,前一刻他可能在嘲笑你的點子爛得出奇,下一秒卻又將其奉若至寶,讓員工完全摸不著頭腦,“喬布斯不犯錯誤。他的錯誤都就地蒸發了”。而蘋果PR總監Laurene Clavere談起自己與老板的相處原則時,則說:“我就裝作我死了。”
不錯,喬布斯是個自我為中心并且有著強烈控制欲的人。當失敗把他打倒,他會變得謙卑而富有人性,而成功會立刻喚起他性格中的陰暗面。一旦在事業高峰時期,他又恢復暴君的面目。
這就是喬布斯,這種性格的背后,本質仍來源他那個“不安全感”的出身和天才交雜而成的獨特個性。
天才的他,目中無人,自行其事。而養子的、被拋棄的過往讓他生命深處有著深深的挫敗感,讓他更需要別人的認同。當別人不認同他時,他謙虛、低調,要獲得認同,當別人認同他時,他的激情、創造力無與倫比。
喬布斯本身就是這樣一個獨特的人,再加上后來他被蘋果驅逐的經歷,這一切讓喬布斯開始歸零,甚至更激發了他生命中更多的潛力。
后來,重返王國的喬布斯開始尋找能夠帶來革新性創新的方向。用他的話來說,就是重新“復興”蘋果公司。
四條產品線:Mac、iPod、iPhone、iPad,和兩個商店:iTunes和App Store,這些讓喬布斯贏得世人矚目。
從蘋果公司2001年的iPod到2007年的iPhone手機,都體現著喬布斯對設計與用戶體驗的理解,不僅是對消費者需要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喬布斯挖掘出了用戶潛在的需求,對人性的理解與把握,才是喬布斯后來能夠制勝的關鍵。
2007年iPhone上市時,有大批的蘋果產品迷在全美各個iPhone銷售門店提前排隊,以爭取在第一時間使用上這款新時代手機產品。當前,iPod、iPhone已經成為全世界時尚流行文化的象征。
50歲的時候,他已經成為3個產業領域的偶像。
56歲離去時,喬布斯已經改變了世界。盡管全世界都在悼念他,但他仍備受爭議。
誰能理解喬布斯的內心呢?他曾說:“我愿意用蘋果所有的技術,換取與蘇格拉底對話的一個下午。”天才的孤獨,又是誰能理解的呢?
在所有的歡呼面前,喬布斯仍是一個孩子,一個孤獨、任性的孩子,天才般的使命和孩子般的任性,成就了一個獨特的個人。
而這個人,無法復制。
蘋果的未來,并不被人看好。因為喬布斯已走。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