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國美網上商城對外宣布,在網站主營家電及消費電子商品之外,新增“日用百貨頻道”,品類范圍覆蓋戶外裝備、運動健身、玩具、禮品等商品。此前,京東、當當、紅孩子、卓越亞馬遜等,都已經紛紛進軍百貨業,發展為網上商城。
相關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量約為6萬億人民幣,零售B2B、C2C兩部分約占4%。“十二五”之后,預測占比將突破9%。盡管電商百貨化給傳統百貨業帶來了很大的沖擊,但傳統百貨進軍電子商務的進程還很緩慢,業內人士認為,主要是因為沒有找到一個適合實體的電子商務模式。那么,電子商務企業成功與否的標準究竟是什么?
易觀高級分析師陳壽送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判斷電子商務企業的成功標準,是需要從交易額、毛利和凈利、庫存周轉率、成長性等形成的多維度進行衡量。
事實上,對比上述成功的電商巨頭,百貨企業拓展電商業務,具有現成的采購渠道、穩定的客戶群、成熟的售后服務體系以及有一定品牌影響力的實體店等優勢。但為什么百貨企業在電商領域的競爭力不如電商企業呢?
陳壽送指出,百貨企業在電商領域的競爭力不如電商企業的原因主要是,戰略上投入不足,線上業務不能形成規模效應,傳統的資源優勢也不能發揮。
除此之外,有業內人士指出,其主要問題出在人才缺失、物流配送能力低和缺少差異化的商品種類上。他指出,百貨企業拓展電商業務大都是直接從實體店中出來的員工,缺乏專業性。另外,由于這類電商行業集中度和規模都不夠大,對人才的吸引力也不夠強。同時,大部分百貨企業的電子商城完全依賴實體店的庫存和物流配送,沒有獨立的物流配送網絡體系。
此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荊林波在接受易碳家媒體采訪時曾表示,目前傳統百貨試水電商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絕對地把百貨業與電商對立起來。
對此,陳壽送表示,傳統百貨和電商同屬零售業態,只是選擇的渠道不同,但是在供應鏈管理和用戶需求挖掘等方面,本屬于同種業態。確實不應完全對立,但是從目前的競爭格局來看,百貨和電商具有對立性。
而廣百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亢小燕則認為,百貨企業的當務之急是找到推進電商業務的更好方式。目前,百貨公司與品牌商合作的模式主要是聯營,雙方分成經營,百貨公司只提供專柜,不用在銷售上花很大工夫,這種模式對百貨公司相當有利。而百貨公司辦網上商城,也繼續套用這種模式。但是對于百貨公司的線上業務,品牌商卻沒有強烈的合作意愿。
陳壽送指出,百貨企業要想推進電商業務,就應在戰略上全面重視;在資金、資源上大力投入;加強各業務部門的協同作用;適度的政策傾斜,并立足于長遠發展。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