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讓利只是減少利潤,賺取市場份額的一個過程”
本報記者 盧曉 北京報道
隨著騰訊與當當的結盟,電商價格戰的廝殺已經更加激烈。
6月12日,有消息稱,國內最大的互聯網公司騰訊已與占據B2C網站前五名的當當網達成合作意向。在電商領域影響較弱的騰訊將借助當當來運營新成立的書籍和嬰兒用品電子銷售網站。
隨著蘇寧、國美、京東、阿里等電商巨頭的不斷加碼,電商格局逐漸呈現集中化趨勢。但各大電商巨頭在價格戰之初宣布投入的巨資,其落實情況卻始終不夠明朗。在這場聲勢浩大的價格戰中,誰才是最終的買單者?
價格戰的實質是什么
與國美、一淘先后達成合作的當當網,此次又找到了新的合作伙伴。
據業界消息稱,主營社交、娛樂的騰訊已與老資格電商當當網在書籍和嬰兒用品等方面達成合作意向。合作意向將于本周公布。至此,電商企業的廝殺因騰訊電商的高調加入,正式進入了戰國七雄爭霸階段。
電子商務觀察員魯振旺此前在微博中表示,占據前五名的B2C電商的市場份額占到8成多,“電商的集約趨勢明顯,競爭也非常激烈。”
從4月開始至今未停的電商價格戰,幾家家電商巨頭宣稱用來凝聚客戶、降價讓利的巨資投入總額已將近70億元。但在這場業界所謂“史上最大規模電商價格戰”背后的真實情況卻是,各電商企業宣布投入資金的實施情況均未公布。
在一家電商巨頭企業工作已三年的王然(化名)向記者透露,這些投入多以讓利資源的名目出現,并非外界所想的真金白銀的投入。他向記者表示,這些動輒上億的讓利金額,多是“拍腦袋想出來的,為的是聽起來比別人多”。
國美電器網上商城總經理韓德鵬也對記者表示,價格戰中聽起來數目龐大的讓利金額,其實多為噱頭。
同時,這些數額龐大的讓利金額并不意味著電商企業就在賠本賣吆喝。王然表示,商品價格確實是便宜了,但并不意味著電商沒的賺。他向記者舉了個例子,比如囤了100億的貨,正常可以賣150億。現在他把價格變成120億來賣,就是讓利30億。
“最重要的是加快資金流動,節省利息成本。”已從電商企業辭職的小郭對記者說。
他透露,所謂的讓利,并不是他們拿出多少錢來投入,只不過是減少利潤,加快資金流動,賺取市場份額的一個過程。
事實上,現在電商集體宣稱的“全網底價”并沒有明確的衡量體系,各個電商能做到的就是比誰更便宜。
捆綁中小制造商
顯而易見,電商企業雖然提出了巨額讓利計劃,但它們并不是價格戰的唯一買單者。在這場價格戰中,除了電商之間的廝殺外,還有來自電商與制造商的博弈。
盡管多位制造商負責大連鎖或電商渠道的人士對電商采購價的問題宣稱十分敏感,不好回答,但大電商將部分成本轉嫁給制造商已是不爭的事實。隨著價格戰的越燃越烈,轉嫁成本也越來越高。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