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察升級
事實上,從今年上半年以來,手機惡意軟件規模爆發的趨勢確實已經引起工信部和中移動等運營商的高度重視,并加強了清查力度。
不愿具名的運營商人士透露,中移動去年就已經成立了專門處理惡意軟件、垃圾短信、色情信息等問題的機構“信息安全管理中心”,今年春節后又對手機惡意軟件問題進行了深度調研。今年5月,中移動董事長奚國華與總裁李躍更專門就此事批示要求,中移動各部門及地方公司對損害手機用戶利益的行為“零容忍”,并進行嚴厲整治打擊。
與此同時,工信部6月初也發布《關于加強移動智能終端進網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見稿),要求終端生產企業不得在產品中預裝定含有惡意代碼,或者擅自調用終端通信功能,造成用戶流量耗費、費用損失、信息泄露的惡意軟件。
而據不愿具名的消息人士透露,目前聯通也正在醞釀最新的政策《中國聯通合作增值業務違約處理管理辦法》,有望于近期內頒布施行。
據了解,與聯通過去的增值業務政策基礎相比,對違約的合作增值業務服務商的處罰力度大幅增加。比如其中的一條重要規定是,無論是合作伙伴的業務還是子公司的自有業務,只要用戶的“不規范定制”投訴率高于“每2萬元的業務1件”,就按照每件6000元的標準進行罰款。
“這個罰款是強制性的,只要用戶投訴,不需要舉證就直接扣罰,即使合作伙伴或子公司有異議,也只能在處罰后再進行申訴。”該消息人士說。
一位SP人士認為,工信部及運營商的整頓舉措確實有所成效,比如信聯互通之所以拖欠亞力通等下游渠道結算款,最終爆發內訌,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中移動加大清查力度,導致其“壞賬增多”,最終資金鏈條出現問題。
“惡意軟件行業本來就經常上演‘黑吃黑’,隨著監管力度加強,利益鏈風險增大,一些過去忍而不發的利益分配不均矛盾的爆發幾率隨之增大。”該人士說。
黑色產業未到末路?
信聯互通一案爆發之后,有業內人士認為,這一黑色產業鏈條將被重創。但在這個行業的從業者們看來,世界末日并未到來。
“這次打擊可能力度空前,但想要借機徹底根除這個行業幾乎是不可能的。”深圳某SP公司總經理李國雄(化名)認為,雖然一些規模較小的公司可能會被清理或是被迫“洗白”,但對于一些利潤流水過億的大公司來說,“上面的打擊只是暫時的停手,只要風聲一過,業務還會依然繼續。”
李國雄向記者透露,在行業內有一個已經不是秘密的應對方案——借殼經營。這種應對方案通常的做法是成立2——3個殼公司,做完一個項目就換一個殼,一旦有整治活動的風聲傳出,直接將殼公司甚至是母公司出售,提前洗白,“這種游擊戰的方法基本可以躲過此前每一次的整治,屢試不爽。”
騰訊移動安全實驗室的一位專家認為,此次信聯互通事件以及聯合打擊更像是一次導火索,后續更明顯的影響會體現在行業洗牌方面。“一批從業公司被打掉后,另一批公司會在巨大的利益驅動下重新上位。”
“僅靠一兩次的行業內訌或集中整治,根除黑色利益鏈的行動會永遠處于被動的局面,想要掌握主動權,必須建立一個有效的監管和處罰機制,這個機制需要相關部委的政策設計、運營商的積極參與以及安全廠商和品牌廠商的通力合作。”這位專家表示,此過程中,公關機關更多地介入,可能帶來更有效震懾。
這位專家同時指出,所有制度都應該有完善的設計,因為運營商的一些整治舉措也未必能見成效。
“比如聯通的新政策,首先6000元的罰款額并不高,起不到殺一儆百的效果,其次這種建立在投訴量考核基礎上的處罰政策也并不科學,惡意軟件廠商往往會通過買通個人的方式,在地方甚至投訴環節就直接將問題‘抹平’。”一位SP人士評價說,“這一政策最大的影響,或許反而會是催生出更多的‘投訴專業戶’,導致守規矩的公司壓力與風險增加。”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