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象三:
部分新拍賣行“知假拍假”
“藝術品市場十有八九有假”。盡管沒有任何人能夠拿得出強有力的證據來證明這個結論,但不少收藏者深信不疑。無論八九成這樣的比例是否可信,不可否認的是贗品充斥已經成為阻礙藝術品市場發展的最大問題。
“要知道,大多數的成交額是由一些主流的拍賣行業完成的,更多形形色色的拍賣行要在其中分一杯羹,很難不用‘取巧’。”資深藏家劉先生一語道破天機,“你想想看,一年兩季大拍,幾千家拍賣行陸續舉行藝術品拍賣會,有的拍賣行名不見經傳,卻動輒推出十多二十本圖錄,件件是‘精品’、‘力作’。這些東西可能都是對的嗎?就算真的有東西,也輪得到這些‘非主流’拍賣行拿到手嗎?”
與此同時,不少拍賣行紛紛推出“保真”拍賣。“藝術品怎么能夠保真?保真是愿景,而不能是常態。所以強調絕對保真才是最大的欺詐行為。特別是古代的作品沒有照片、錄像甚至出版物作為證據,怎么知道誰說的才真?”書畫專家許習文對這種現象表示不可理解,“這只能是噱頭罷了,拍賣行強調保真,不如以自己的信譽為保證踏踏實實把好征集關。”
收藏家梁基永更關注的是,這種保真的后續服務能否跟得上:“譬如畫家在買家競拍成功后說作品是假的,那究竟能不能退貨呢?索賠的條款很苛刻,而且取證非常艱難。你憑什么說人家的保真拍品是假的呢?誰能裁定呢?”他認為,拍賣行大概認定標榜“保真”就能提高拍賣會的檔次,但是他在參加了廣州的某場保真拍賣后發現,大多數拍品的起拍價都不高。
“換一個角度講,這種保真拍賣實際上是尋找一些作品低價位的在世的小名頭名家的作品,以此規避高價拍品的風險。這確實迎合了一部分買家的需求,讓他們買個放心。”但是他提出:“不過網上100元一件的書法也有假。別看只是100元,也很有‘商機’。在一張宣紙上寫一個字能有多難?”梁基永強調:“保真是拍賣行的一種姿態,但事實上,越大的拍賣行越少搞所謂的保真專場,我們在香港蘇富比和香港佳士得就沒見過這種保證。”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