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一登上微博,見得最多的字眼便是“末日”二字,雖然有的是調侃似的自娛自樂,但是也多少會影響到心情。
聯想到最近《人民日報》刊發的《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網絡需要依法運行》等文章,覺得加強互聯網的管理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加強管理靠什么?我看首要的就是靠法律。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互聯網與我們的生活日益密切,發展速度日新月異,如果沒有相關的法律進行監管,后果無法想象。這也是世界各國,包括互聯網誕生地的美國普遍采取的做法。只有這樣,才能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和公民權益。
就我國目前的互聯網管理相關規定來說,不是多了,而是遠遠不夠,只有與時俱進地出臺更多的諸如保護網民私人信息、打擊“釣魚網站”、保護未成年人上網等法律,才能保證網絡空間的公序良俗,形成法治的網絡社會,實現真正的法制中國。
有法可依了,加強網絡管理還要靠先進的網絡技術。正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網絡詐騙之所以能屢屢得手,釣魚網站之所以能長期存在,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這些犯罪分子使用境外的IP地址,讓監管部門難以查處,或者通過購買或搜索引擎優化技術,來獲得搜索引擎推廣或靠前位置,誘人上當。
對于這些情況,監管部門只有通過保持技術的領先才能打垮對手。比如,開發出先進的監控軟件,或者招募網絡高手用“黑客”手段攻擊釣魚網站等等,讓其無處遁形。
最后,加強網絡管理還得靠廣大的網民。我國的網民已經接近6億,而且數字會越來越龐大,雖然要做到嚴格的自律是不可能的,但是遵守相關法律是最起碼的要求,而對于不造謠不傳謠,支持實名制,慢慢形成實名上網的習慣等一些做法,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實踐的證明也會被廣大網民所接受。
畢竟,網絡的匿名性由于不受一般人際關系制約,很容易滋生網絡暴力,實名制可以讓網絡人際關系回歸現實準則和規范。
并且,使用實名發言和參與討論,可以令人更加負責,提升大家對網站的信任度,也能提高互聯網的發展潛力。
何況,互聯網是一個公共平臺,即便你堅持“我的地盤我做主”,那也得掃清門前雪,管好自己那一畝三分地才行。
總之,要加強互聯網的管理,就要使法律、技術和網民三位一體,形成合力,才能保證個人隱私和合法權益不會暴露在犯罪分子面前,才能保證網絡平臺的有序運行,而絕不可能成為法律和監督的化外之地。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