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出口大國,而不是出口強國,換句話說,中國是制造大國,而非品牌與技術大國。到了大國向強國轉換的時候了。
出口大國的典型特征是,生產多、消耗多而贏利少。一種新的統計模式能讓出口真相脫穎而出。1月16日,世界貿易組織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巴黎聯合發布了經過多年合作研究出的“全球貿易測算新方法――附加值貿易測算法”。按照這一方法,中國的出口瞬間下降,經合組織秘書長古里亞說,按照附加值測算,2009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大約應該減少25%,日本最大出口國是美國,而非中國。美國所占比重達19%,中國則為15%,日本對華順差基本消除,對美順差則達360億美元,增加約6成。
蘋果手機案例使“附加值貿易”這一概念得以流行,暴露了加工大國的低利潤。亞洲開發銀行此前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2009年,中國在蘋果手機貿易上對美國出口值約為20億美元,如果以附加值測算,中國在這一貿易上對美出口額Cye實際僅為7300萬美元;而中國當年也從美國進口1.215億美元蘋果手機零部件,如果以附加值測算,中國在這項貿易上對美實際存在4800萬美元的貿易逆差,而不是順差。中國所取得的收益是低廉的人力成本加工所獲得的收益,與品牌、技術挨不上邊。事實上,我國的機器人、3D打印等技術的核心原材料都要靠進口,其中精密機床、材料科學等方面的落后眾所皆知。
指責中國的出口加工型貿易拖了中國經濟的后腿,缺乏歷史常識,三十年前中國改革開放之初,要什么沒什么,能夠拿到訂單發展出口貿易已經是幸事,沒有哪個經濟體可以拔著自己的頭發離開地球。出口貿易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融入世界經濟的必然選擇。隨著加工貿易的發展,中國經濟取得長足發展,重大的成果是形成了產業鏈,形成了市場企業的基本管理模式、工藝流程。
上世紀70年代末的第一次改革解放了勞動力,中國農村地區的居民可以決定生產什么,把剩余價值留給自己,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向城市,成為中國第一批從沖出農村的產業工人,但他們的農民身份并未改變,農民工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奇怪的景觀。說白了,農民工就是政府不必承擔任何社會福利的廉價勞動力。
制造大國需要的就是廉價勞動力,不必經過專業培訓,從事最簡單的組裝加工,年齡與健康是他們最大的資產。看過卓別林《摩登時代》的人,就能夠理解中國農民工本質就是上世紀20年代美國大工業時代的產業工人,沒有社保,沒有福利,人如機器。
中國是制造大國,按照制造業的規律,中國不應奢望在短期內成為科技大國,但完成可以成為工藝與效率大國,通過工藝流程的改造、通過機械化使制造業上升到新的臺階,介于制造與創新之間的制造1.5版本。
農民工的紅利時代結束,負面影響越來越大。無法在城市落戶使農民工缺乏歸屬感,使農二代無法得到正常的教育,心理疾患上升。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的勞動力使企業成本上升,表現在產業的次品率與返工率等方面。工藝流程改變卻無法獲得相應的收益,大量低素質的勞動力決定了中國制造遭遇圍追堵截,產業升級卻困難重重。
農民工的邊際效率在下降。2007年9月3號,聯合國下屬的“國際勞工組織”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平均每位美國工人一年人均產值是63885美元,排名第一;排在第二位的是愛爾蘭工人(每年人均產值55986美元),排在第三位的是盧森堡工人(每年人均產值55641美元)。亞洲各國工人每年平均工作時間都超過2000小時,平均每小時的工作效率卻普遍較低。依靠低成本與加班,農民工的效率會下降,強行提高最低工資,相當于向企業轉嫁成本。
一句話,缺乏訓練有素的產業工人,就缺乏產業升級的根基。
去年5月1號,國家統計局發布2011年我國農民工調查監測報告,數據顯示,農民工總量達到2.5278億人,比上年增加1055萬人,增長4.4%;月均收入為2049元,比上年有所提高。2010年1月31日,國務院發布的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 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農民工”的提法,這些80后、90后農民工總數約在1億人左右。如果新生代農民工仍然無法市民化,仍然得不到有效的技術培訓,中國從出口大國向出口強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是不可能的。
核心技術、制度革新,千頭萬緒,從人開始。從弱到強的核心是人力資本的強,而后才有企業的強,最后才有國家經濟的強。經濟的基本工程是人的效率的提升。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