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各大媒體紛紛報道,創辦20年、培訓學員1600萬、在美國上市的教育培訓機構“新東方”,面臨利潤下滑、裁員、關校的不利境地——由于快速擴張,僅去年一年新東方就開設了238個學習中心,嚴重影響了利潤。日前,新東方首席財務官謝東螢表示,未來新東方將關閉15~25個教學中心,四個月內還將裁員1000~1500名。
這并不是“新東方”一家教育培訓機構的境遇——近年來,不少教育培訓機構為“搶占”地盤,四處布點,紛紛擴大規模,結果導致人力資源成本大漲,而教育培訓質量卻不斷下滑,從而陷入困境。這表明,無論是體制內的學校,還是靠市場競爭立足的教育培訓機構,都不能盲目擴大規模。
我國教育培訓業近年來發展迅猛,這也刺激了資本投入教育培訓業的熱情。據不完全統計,僅2008、2009年兩年間,就有不少于5億美元的風險投資流向教育培訓行業。2010年8月到11月間,國內就有4家教育培訓機構在美先后上市,更被很多人解讀為中國教育培訓業進入“黃金時代”。但隨后不久,教育培訓機構就出現不景氣的跡象,在已經過去了的2012年,很多教育培訓機構可謂苦苦支撐。為何會如此?在筆者看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教育培訓機構希望通過做大來做強,這是背離教育發展規律的。我國高等教育擴招時,就有一個理論,即“教育規模效應”,一些人認為1個老師教10個學生是教,教100個學生也是教,這完全忽視教育的特性,僅把教育作為單向的知識灌輸過程。
按照這一理論,很多大學大規模擴張,結果是優質教育資源被快速稀釋,教育質量下滑。教育培訓機構的擴張,與此大同小異,不少教育培訓機構希望多開教學點,做大經營規模,但卻沒有想到,任何學校、教學點的成長都是需要周期的,不能像生產車間那樣簡單復制。另外,教育培訓機構認為只要開了門店,就占有了市場,這是十分錯誤的,學生群體在變動,吸引客戶的不是誰先進入,而在于誰的質量高。
其次,教育培訓機構“同質化”情況十分嚴重,這和體制內學校的“同質化”程度相差無幾。眾所周知,我國體制內學校存在千校一面的嚴重問題,本來大家寄希望于教育培訓機構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色,但客觀而言,具有個性和特色的教育培訓機構不多。一方面,大多數教育培訓機構的核心業務是考試培訓——服務于國內的中高考、四六級考、考研、公務員考,或服務于出國考試;另一方面,鑒于考試評價,采取單一的分數標準,所以培訓機構的“重要使命”是為學生“提分”。在這種市場競爭環境中,如果進入培訓行業的機構多,再加上生源減少,就必然讓所有機構都陷入混戰,哪怕是一些“大牌”的機構。
再次,由于缺乏行業規范,準入門檻低,教育培訓機構惡性競爭不斷,糾紛也不斷。搶占地盤,其實就是惡性競爭的表現,除此之外,還有教育機構互相詆毀、攻擊、挖教師以及挖生源。
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培訓,服務于應試教育體系,也受制于應試教育體系。教育培訓機構能否走出困境,筆者以為取決于三方面:
一是我國整體教育改革,如果我國推進教育評價體系改革,倡導個性化教育、多元教育,那么,教育培訓機構可以在多元化、個性化教育方面大有作為,真正把培訓回歸到“個性”和“特長”、“興趣”上。
二是教育培訓機構是否尊重教育規律,雖然筆者一直呼吁將教育培訓機構作為教育服務公司,進行工商注冊、工商監管,不再將其作為一所學校,但是,作為提供教育服務產品的公司,也必須遵守教育規律,要建設好師資力量,加強課程研發,創新教學方式,嚴格教學監督和評價,注重質量和品牌。雖然企業要追求利潤回報,但急功近利是萬萬不可取的。
三是建立教育培訓行業協會,制訂行業規范,加強行業自律。這對于快速發展的教育培訓業來說,尤其需要。
眼下嚴酷的環境,對教育培訓機構來說,是挑戰,更是機遇,是一次大浪淘沙的過程。由于教育培訓機構是靠市場競爭獲得生存空間,因此,希望永續經營的教育培訓機構必然會積極調整、適應,按教育規律去經營,那些急功近利、想賺快錢的機構,將被淘汰出局。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