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網 Cye.com.cn】當業界都在為移動支付鼓與呼的時候,它的發展還存在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2013年支付又將呈現哪些趨勢?
自10年前應需而生,電子支付已逐漸成長為整個互聯網最重要的基石之一。支付最主要的作用在于保障了在線交易的成功,培養了用戶、商戶和銀行的互聯網使用習慣,乃至成為所有商業模式設計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沒有支付,就沒有現在如此繁榮的互聯網商業環境。
然而,隨著支付概念的日漸走紅,伴隨而來的問題也不少,有些甚至已經影響到根基:作為基礎服務,支付的商業模式主要依靠規模化效應,盈利狀況一直不樂觀,近年來又涌進來這么多家公司,連基本的生存都成大難題了;而支付又是個與“資金”直接相關的高風險領域,不由讓人擔心該行業的惡性競爭是否會波及到整個生態環境的安危。
問題多了,說明支付的發展已經觸摸到了商業本質。當互聯網圈都在為移動支付鼓與呼的時候,支付行業內外的一些機構已經在著手優化和改善這些問題,那么新的一年里,電子支付的發展又將呈現哪些值得關注的趨勢呢?
支付寶模式的尷尬
眾多同質化支付公司的出現加劇了惡性的價格競爭,但客觀上也促進了支付服務的標準化,使提供支付技術和商務門檻大大降低。應該說,當前的電子支付已經滿足了互聯網(包括移動互聯網)最基本的需求,不再成為發展的主要瓶頸。
然而,這對于“支付工具”而言卻意味著自身將會被邊緣化。供過于求的狀況已經成為現實,雖然支付服務的優劣好壞還有一定的區分,但是價格惡戰卻在逐漸消除這種差異。在銀行電子通道、行業監管方式沒有發生重大改革的情況下,支付公司路在何方?
以支付寶為例,其行業地位早已毋庸置疑。但是除了被淘寶和外部商戶“調用”這樣典型的被動模式以外,支付寶卻與用戶基本沒有什么主動式的交集。這樣下去,支付寶收銀臺的作用仍然很顯著,支付寶公司的商業價值卻終究有限。其與銀聯電子、快錢易寶、超級網銀有何本質差異呢?京東商城棄用支付寶的情況會否在其他大電商門戶上重演?如果此類情況大面積發生,支付寶公司仍有必要存在么?
支付寶其實早已在嘗試改變這一尷尬處境,在自己獨立的門戶上引入了很多“應用”,如彩票、水電煤民生繳費、信用卡還款等,但終究效果有限——這種周期性商品并不能產生足夠的用戶黏性和商業回報。更嚴重的,這也帶來支付寶定位的尷尬:這些服務放在淘寶上不是更好么?支付寶等支付公司究竟是電商的朋友,還是潛在對手?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使這個隱隱的矛盾愈發凸顯。
支付公司靠什么來搶占智能機用戶的主屏或次屏?不僅是純粹的第三方支付公司需要考慮這個問題,有著“主業”大樹作為依靠的集團級支付公司也同樣尷尬。那些本來就不太暢銷的“民生繳費”類業務是否要讓渡給主業以增加APP的競爭力?支付公司需要現在就花力氣做個沒人搭理的、只能“查詢賬戶余額和歷史交易”的支付APP么?
從另一個視角來看,移動互聯網把眾多支付公司拉回到了同一起跑線,某種意義上又變成一種難得的機遇了:以前探索支付應用可算是大公司自發性的嘗試,現在則成了所有支付公司在移動互聯環境下一種勢在必行的轉型了。整個行業都在尋找最合適的方向,移動支付、O2O支付正是這種背景下所誕生的大熱門概念,而我們則要進一步挖掘出響應這種需求的最迫切的應用,我想最直接的莫過于“移動金融應用”了。
移動金融應用萌生
當前支付業界兩種典型的移動客戶端都存在或多多少的職能錯位。第三方支付公司天然擁有著互聯網基因和多銀行通道,卻把力氣花在銷售“民生繳費、彩票點卡”等自身并不擁有、也無力深耕細作的商品上(實際上這些更適合追求政績的國有公司們去扛大旗);手機銀行則擁有著吸引人的金融產品和銀行卡服務,卻受限于自身客戶群太窄、經營思路較狹隘,有著天生的發展天花板,而且在銀行內部始終作為成本中心或技術部門,很難爭取到足夠的資源發展壯大。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