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網Cye.com.cn】2012,在衛生部新年獻詞中被定性為“深化醫改承前啟后的關鍵之年”。鼓勵和引導民營資本辦醫的“新36條”細則出臺,民營醫院將可以像公立醫院一樣參與評級、作為非營利機構經營,公立醫院可以轉制為民營;2011年末中央財政為“重大創新藥物研制”專項下撥的400億重金,去年又再追加750億;針對2012年起5年內全球600多個專利藥到期引發的仿制藥過熱,年末又出爐了新的藥品質量要求和梯級定價方法;全球最大醫療設備制造商美敦力(Medtronic)以8.16億美元收購“康輝醫療”,釋放了中國醫療器械將登上世界舞臺的積極信號。
眾多機構宣布布局醫療,已經或籌備成立行業基金的就有君聯、德同、軟銀中國、高特佳等。中國的醫療健康產業就處在大爆發的前夜。
新藥和醫療服務是重點
口述 | 紅杉資本中國基金董事總經理杜瑩 整理 | 嚴曉霖
在做投資之前,我從事新藥研發大概有20年。就我個人觀點,中國大醫療健康產業最缺同時也最有機會的是新藥和醫療服務。具體來講,創新藥、高端生物仿制藥和醫療衛生系統改革是我在2013年最關注的領域和方向。
歐美真正有實力的醫療公司,都是以研發創新藥為主。一個市場很小的藥拿到新藥證書就值十幾億美元,市場大的藥收益可達上百億美元。從投入、回報的比例來看是值得的,一些針對疑難疾病的新藥往往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依靠專利保護雄霸市場。
但是在中國,仿制藥充斥市場,自主創新藥少有創業者涉足,也鮮有投資人關注。說明在中國,有領導全球新藥研發成功經驗的創業者少,真正懂新藥研發的投資人更少。
創新藥可以是針對全新靶點的新藥,也可以是對現有藥物的優化和改造。去年,浙江貝達藥業的抗癌新藥凱美納(Conmana)上市一年就有兩三個億的收益,這就是一款針對已知靶點的創新藥。過去一段時間,一些在國外有新藥研發經驗的科學家紛紛回國,想要在中國大展身手,但都面臨了非常大的融資困難。今年,我個人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尋找從歐美引進優質新藥到中國來開發的項目,因為這樣可以極大縮短開發時間、降低早期風險。
仿制藥領域,我認為值得關注的是生物仿制藥(biosimilar drug)。化學仿制藥(generic drug)由于進入壁壘較低,中國藥企與其他國家相比沒有明顯優勢。但生物仿制藥的全球市場才剛剛開始。
除新藥以外,去年政府向民營資本辦醫院伸出了橄欖枝。民營資本辦醫,開展得比較早的是建眼科、齒科、體檢、醫美等專科醫院或診所連鎖經營。對綜合性醫院,又有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設-經營-移交)、ROT(Refurbish-Operate-Transfer,更新-經營-移交)、產權收購等不同切入方法。我最看好的是醫療資源不錯、經營理念亟待市場化的既有公立醫院通過ROT模式轉民營,衛生系統將醫院的經營權委托給企業,企業自負盈虧。
中國需要改革的公立醫院太多了,ROT模式的優點是投入資金較少,只要建立起一套先進的管理方法,就比較容易擴張。而如果要收購醫院股權,擴張速度就會比較慢。至于專科醫院,醫療人才短缺是當下無解的瓶頸,但在一些對病人資源、管理模式、藥的投入需求多過基礎設施的細分領域還是有機會,比如:精神病院、康復中心、兒童醫院。反之,心血管病這類需要大型設備的醫院,機會就比較渺茫。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