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網Cye.com.cn】本文作者王一然@oakmikeoak,氣象工作者,熱衷互聯網研究。恰逢3.23世界氣象日,王一然簡單剖析了近幾年氣象與互聯網兩大領域融合而出的七個趨勢化特征,希望能對即將或已經投身于此行業或市場的朋友有所啟發。 1、Hommization 大眾對于天氣信息的獲取最終還是要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對于服務提供者而言,對大眾應用過程進行調研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夠直接反映出人們的具體需求,從而窺一斑而知全豹。隨著人們生活物質化程度逐漸提高,人們對于質的要求也水漲船高,由于天氣對日常生活的制約特性,人們對天氣信息實用程度的要求早已不停留在是否下雨或溫度多少這些簡單的指標上,在這方面,傳統媒體在天氣板塊中所做的“人性化”調整值得肯定,以《北京青年報》為例,其根據當日天氣狀況所總結的生活小貼士實用性很強,特別是為民眾提供了如活動,登山,晨練,下班,相對濕度,穿衣,洗車,空氣清潔等諸多便民生活指數。在新媒體中,活法兒網旗下的移動客戶端“過日子”巧妙地把個人身體特質與天氣信息融合到一起,根據當日天氣狀況和節氣等氣象因素對用戶提供健康建議。人作為服務的對象,人性化是無可非議的,如何在用戶體驗上找到新的突破口是氣象服務的下一個著力點,人性化戰略的完善沒有盡頭。
2、Customization 氣象服務作為一項綜合性業務,覆蓋面廣是它的一大優勢,但隨著市場的細分化程度不斷擴大,來自不同領域不同性質的客戶對氣象信息的需求也更富有針對性,對于氣象服務商來說,這就需要對服務進行重新布局,使其更加靈活,并對現有數據庫進行合理優化,以便最大程度地減少系統負載,提高服務效率。同時,也要緊跟時代趨勢,及時了解用戶的潛在需求,加快新產品的研發速度。以IFTTT為代表的服務產品以互聯網為依托,在成本最小化的同時把主流信息發布平臺的API進行了有效整合,無論從用戶需求還是服務質量上看都優勢明顯,而同類產品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吸引了大量眼球,并有逐步侵蝕傳統服務市場的趨勢。由此可見,對新技術的合理使用會極大提升服務效果,而對于氣象服務商來講這也是塊難得的墊腳石。
3、Marketization 經濟全球化改變了世界格局,同時也改變了很多人們固有的思維,這其中就包括了對氣象服務概念的理解,而相比于國外成熟的市場化運作體系,國內仍處于探索階段,美國沒有專門為氣象所設立的氣象機構,其氣象服務由隸屬于商業部的NOAA提供,值得強調的是,美國完全免費地把氣象原始數據向公眾開放,這在很大程度上為產品的市場化運作降低了門檻,完整的市場化體系也得以迅速形成。國內之所以在市場化的道路上步履蹣跚,其根本原因還是氣象部門對于氣象信息“壟斷”導致的,氣象信息本應作為公共資源無償對外開放,但在國內卻是有償提供的,這樣不僅限制了市場化形成,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放慢了服務產品進化的腳步。國內氣象服務市場化的道路還很漫長,需要學習和完善的東西還有很多,現階段可以從“小事”做起,嘗試推廣一些如災害應急微博,天氣廣播等國外優秀氣象基本服務產品,未來也可借鑒反向交易Zaarly,發掘更多的潛在市場。
4、Virtualization 虛擬化技術的引進為天氣服務產品帶來了表現力更強,更直觀的體驗,中央臺每晚的《天氣預報》從很早就加入了虛擬化的應用,隨著技術層面的日趨完善與革新,以Stefano Zingarini公司開發的Meteo360 Augmented Weather Reality應用為代表的AR產品為虛擬化應用領域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在WEB端,visual.ly也從信息圖表的方向出發,再次展示了虛擬化j技術的力量,同時,隨著虛擬主持人和虛擬場景更加智能化,未來氣象服務在展現方式上將很有可能完全虛擬,這就需要有關機構在人員分配與崗位設置等安排上進行調整,以適應其發展格局。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