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任何一家軟件外包企業,在四年五年前沒有開始應對這一場危機,現在再來談轉型,已經來不及了。”
東軟集團董事長兼CEO劉積仁昨天接受新浪科技專訪時表示,隨著勞動力成本增加,以密集勞動力獲取利潤的軟件外包模式已經逐漸失去吸引力,往高端業務發展將成為必然選擇。
雖然在想法上,軟件外包企業都知道往高端業務上去走能夠獲得更長遠、持續的發展,但是真正操作的時候卻未必這么簡單。
“進入高端是需要時間的……如果你沒有長時間的積累和準備,用最短的時間進入高端,也十分不現實。”劉積仁說。
作為國內最大的軟件外包企業之一,東軟集團過去幾年基本上都保持了穩定的營收增長和較高的毛利率。這背后是因為東軟提前儲備,走了一條對于國內軟件外包企業而言,都具備借鑒意義的發展之路。
傳統模式難以為繼
在過去10多年里,國內軟件外包企業的經營模式基本是雇傭大量工資較低的軟件工程師,通過低成本獲得項目訂單,進而獲得利潤。但是隨著工資等各種費用的上升,這種模式已經難以為繼,迫使企業尋求其他發展策略。
劉積仁算是國內較早預見到此種模式危機的人。過去6年里,他只要有機會在公開場合發言,他基本都要 “唱衰”一下軟件外包產業。而原因就是,他已經預料到國內人力成本會快速上升,超過了印度等一些國家。
“人力資源成本以約每年平均12%的速度增長,這導致了國內軟件外包產業成本優勢的消失。” 劉積仁說,過去東歐、菲律賓等新興軟件外包市場的人力成本比中國價格貴,但現在已經跟它們一致或者在超越。
中金的調研報告稱,IT軟件外包企業的人力成本占到公司總成本60%-70%,甚至更高。有機構預計,2012年中國IT軟件外包行業平均人工成本預計將上漲5%-7%。根據測算,如果人工成本上漲5%,軟件外包企業凈利潤率將下降1.5%-2%。
實際上,人力成本上升也正導致全球軟件外包產業形成新的產業格局。以往,印度、中國等國家是承接軟件外包訂單的主要國家,而現在訂單向越南、菲律賓、東歐等地區轉移的趨卻越來越明顯。
面對這樣的產業現狀,作為一家軟件外包企業,如果沒有獨特的優勢,根本無力應對。這迫使企業進行轉型,借助知識產權等更有價值的資產創收,向價值鏈的上游挺進。
東軟突圍之道
不過,對于企業而言,這并不是很輕松的事情。劉積仁表示,軟件外包企業都知道往高端業務上去走能夠獲得更長遠、持續的發展,但是真正操作的時候卻未必這么簡單。
具體到東軟集團,劉積仁透露,其實在6年前就進行了充分的積累。
首先,東軟集團決定把研發投入轉到解決方案上來。據劉積仁表示,東軟集團把外包業務聚集在三個最主要的垂直方向:一個是在汽車電子的解決方案;一個是在移動終端解決方案,一個是互聯網家電的解決方案。
而在這三個解決方案領域,劉積仁對團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個方向里面,我們發展了又懂硬件,又懂軟件,又懂解決問題的專業隊伍。他們不是單純會編程,會互聯網,而是會那個業務。”
其次,在研發人才上,東軟集團也決定向高端移動。劉積仁說,研發隊伍往高端移動不能靠短時間積累,因此東軟集團選擇了收購和兼并。
在過去幾年里,東軟集團先后在德國、美國、日本等市場進行收購,網絡了很多高端的研發人才。比如,東軟集團在德國的汽車電子解決方案中心就有200多名德國工程師。
第三,東軟集團選擇與一流的、有規模、有實力的企業合作。“這幾年如果談到我們做的汽車業務,都是世界頂級的汽車。談到我們做的家電領域,都是大的國際家電廠商。談到移動終端,都是大的移動終端。”劉積仁說。
據悉,東軟集團目前已經成為奔馳、寶馬、通用等車廠高端車型的汽車電子軟件供應商。整個集團有兩千多研發人員在做汽車電子相關的軟件的研發。
最后,東軟集團把所有業務和中國的市場進行結合。據劉積仁表示,東軟集團的企業、移動終端、家電業務不但與國外廠商合作,現在也與國內廠商進行合作。
“這樣的一種格局,導致了東軟在這幾個垂直領域,都有全球的交付能力。”劉積仁表示,東軟的客戶特別喜歡這種能力的提升,而這也保證了公司規模的成長。
劉積仁坦承這樣的發展策略導致公司的研發成本居高不下,但這同時也使得公司更具競爭力。“由于我們提前做了長時間的準備和扎扎實實的研發,被短時間替換的可能性沒有。也就是說,你可能對我不滿意,但你想用三四年把我換掉,那你得做好準備。”
“在外包行業,你只有做出了用戶的核心業務,只有實時地綁住他,跟他的未來綁在一起,才會是安全的。” 劉積仁說。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