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點更進取的嘗試,例如
在具體闡述之前,有兩個預設前提值得先擺上:
1、要看到,比起機構,零售市場、個人用戶的需求對互聯網金融的推動力更直接快速。所以,互聯網金融最快的變革會發自這里。正如虎嗅的作者拯迪說:如果銀行還是仗著傳統資金渠道,走大額對公業務,忽視小額資金流水和第三方支付的“一刀切”,那么銀行對終端消費發展趨勢的感知會越來越差。
2、監管始終滯后于創新,而且監管者也樂于推進傳統金融機構的創新。端倪已在眼前:央行決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虎嗅作者cypress認為,這多少也展現出央行想早日拆除正規金融機構與草根金融之間厚重圍墻的決心。
傳統金融機構與其抱怨被銀行法、銀監會與各種牌照縛住手腳,沒法跟草根機構列同一起跑線,不如想想怎么變通。這種變通,既可以用在組織架構上,也可以用在產品上。
關于創新的組織架構,民生銀行玩得很漂亮:即將在深圳前海注冊的民生電子商務有限責任公司,認繳資本金30億元人民幣。這家公司的妙處在于,公司的發起人是民生銀行的七家主要非國有CYE股東單位和民生加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而非民生銀行自己。這樣一來,民生電商與民生銀行沒有直接股權關系,僅為關聯企業,為創新盡可能減少阻礙。
但除了在股權架設上繞開了監管,民生電商在業務邏輯不算太有想象力:搭建電商平臺,把傳統業務里的產業鏈金融、供應鏈金融的線下環節搬到線上。
產品上,銀行們還能怎么玩?虎嗅想拋的一塊磚是支付。
比如說,曾經發明一卡通、一網通成為零售銀行翹楚的招行,能不能發行這樣一種智能儲值卡:USB或藍牙接口,可以從個人網銀或ATM機向卡內充值,不記名、不掛失,用戶插入電腦就可以匿名在京東買下一箱杜蕾斯,從卡內給京東劃賬1000元,要求送到某社區的招行網點。招行確認卡內扣除1000元,并給用戶發一個確認這筆消費的二維碼。但過程中,招行并不知道這筆錢是轉給京東,京東也不知道是誰買了這箱杜蕾斯。用戶在招行網點出示二維碼,招行掃碼確認收貨人,交付貨品。這樣一來,資金校驗與信息隔斷同時得到滿足。
除了羞于見人,送禮、裝逼……用戶有大量理由想要隱藏消費行為。那個出于無聊在淘寶上搜了搜棺材,就被壽衣骨灰盒廣告轟炸的一個月里,想必一腦門黑線。淘寶、凡客那么用力地鼓勵用戶曬單,并沒引導出用戶太大動靜,反倒是各個熱賣商品下面一溜的“匿名購買”用戶。上兩周,支付寶自己都推出了支付寶卡,這實際上是支付寶賬戶的充值卡,不記名、不掛失、不予提現。
關于大數據的價值,人人意識得到。銀行們最視為勁敵的馬云,想做的金融也跟數據息息相關。阿里引以為傲的是,在自由體系內,淘寶龐大的交易數據可以建立用戶征信系統,來為金融業務提供信用風險解決方案。
把道理反過來想,事情就變得很妙:能收集數據的金融服務值得做,那么能隱藏數據的服務,會更貴重。引述一段《失控》里講信息價值的話:
隱私是與普通信息極性相反的信息,我把它想象成“反信息”。在系統內移除一點信息,就可以看作是這個系統重新生產了相應的反信息。在這樣一個信息之水滔滔不絕無限復制以至于要漲爆互聯網的世界里,一點點信息的消失或者蒸發就變得非常有價值——如果能永遠消失,就更有價值了。在所有的東西都相互聯結在一起的世界,聯結、信息還有知識都非常便宜,貴重的反而是那些隔離、反信息和零知識。
磚就拋到這里。圍繞貨幣流通量的增加、支付連續性增加、虛擬貨幣的多樣化還能做點什么?比起互聯網公司,更具金融專業能力的銀行顯然有更多可能。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