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遍地皆是爭論。
爭論之由,是12月12日,2013年央視經濟年度人物頒獎禮上,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與小米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軍的10億豪賭。
可以說,這是一次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經濟的“世紀沖撞”。
在這個賭約背后,董明珠與雷軍爭奪的,已經不止是個人的勝負,而是整個中國乃至世界經濟模式未來的走向判斷,以及路線之爭。
格力與小米,代表的正是全球產業經濟的兩極。
被投資機構視作“中國最健康上市公司”的格力電器,是典型的實業巨頭:研究核心科技,自已制造產品,以性能和質量贏取用戶。
小米則是用互聯網基因顛覆消費電子的“輕公司”代表:零工廠、零員工、零門店,只做產品研發和用戶服務,整合上下游創造高增長。
兩家公司一個是重,一個是輕;一個是實,一個是虛;如同太極的陰陽魚,也如同華山的“劍氣二宗”,代表了兩個路線,兩桿旗,兩盞燈。
那么,你看好誰?
我身邊的很多朋友,都是小米的堅定支持者。他們認為,互聯網已經顛覆了無數行業,它們大都曾被視為不可戰勝,但在互聯網面前都不堪一擊。
誠然,從銷售業績上來看,這個賭約我也更看好小米。
互聯網是一個快速迭代、快速爆發的行業,以高忠誠度的用戶為基礎,小米可以輕而易舉將手機上的模式,快速復制到其他領域,比如機頂盒、豆漿機、路由器,甚至空調。
我并不懷疑,甚至不需要5年,小米就可以讓業績超過格力。
但業績更高,真就能代表模式成功嗎?
未必。
小米手機沒有工廠來生產,難道能憑空變出來?
很多人會說,找人生產不就行了。你不給我生產,我就找其他人生產,中國工廠不生產,可以找全世界最好的工廠生產。
這樣的思路,放之一家企業,或許沒有問題。但如果置諸于一個產業,一個國家,就會出大問題。
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正在引領新一輪的生產力變革與產業轉型,這確是大勢所趨。
但鼠標缺了水泥,也什么都不是。歸根到底,互聯網只是一種工具,它的核心價值不是創造新供需,而是對現實產業的生產力改造。
如果一味求輕求快,拋下產業基礎,埋頭于整合,一旦競爭對手完成產業基礎合圍,等待“快公司”的,就只有死路一條。
所以,我們常見三五年內,“輕公司”從藉藉無名成長為參天巨擎,然后又敗落潦倒不堪;而那些一步一步腳印的“慢公司”,看似蠢笨,卻往往歷久常新。
正因于此,才會有馬云那句:“如果小米23年以后,還能夠拿這張圖,那才叫本事。”
當然,如果從終點看,兩條路其實也是殊途同歸。
格力起步于傳統實業,但也要用互聯網的技術與思想,優化自己的管理、流程、渠道,乃至整個戰略。
而小米未來如果要做一個“長跑選手”,也必須以要約、并購、資本聯姻,建立起自己實業基礎的戰略縱深。
正如易觀國際董事長于揚的判斷,可能20~30年后,所有企業都會成為互聯網企業。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小米與格力未來與其說是對手,更不如說是互補的伙伴。
如果將視野擴展,看正處產業轉型劇變的中國,小米的“輕”更可視為術,格力的“實”則堪稱為道,二者都不可或缺。
有道無術,正如手無利刃,路遇強敵,難有護身之力。
有術無道,則似童孺舞刀,看似威武,實際兇險暗藏。
而就當前之世勢,我更愿意支持董明珠。
這是因為,新經濟正風聲水起。諸事凡有變,人皆稱顛覆,莫不談創新,似乎只有上了網,才是全天下的救世主,只要是舊體系,就一定是落后生產力。
就算是在傳統產業內,也不乏投機賺快錢,心黑行險途之輩,打擊對手不擇手段,謀奪近利不顧長遠,導致漫眼皆是劣幣逐良幣,一片烏煙瘴氣。
中國制造淪為“山寨”、路橋樓屋盡成豆腐渣、地溝油蘇丹紅毒大米橫行,都因緣于此。
在這樣的環境下,我更寧愿中國人慢一點,笨一點,實業一點。這是產業的需要,更是國人的需要。
最后,轉前同事郎朗的一段朋友圈感慨:
作為一個曾經報道傳統產業多年,如今又在互聯網公司就職的前媒體人,現在有個深深的感受,互聯網將顛覆所有傳統行業的想法是沒有根據的。
也許是近年來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背后資本的風起潮涌,讓互聯網行業的人認為自己無所不能,甚至面對傳統產業有著傲慢的姿態和心態,乃至一些報道互聯網行業的媒體人也有了傲慢與偏見。
這個很危險,沒有研究過傳統產業,就去否定傳統產業,是武斷的做法。
互聯網未來可能是傳統巨頭升級的工具,但是要說現有的互聯網巨頭去替代傳統產業是個笑話。。。未來兩者將長期并存,互聯網行業的規模可能由現在的3000億大幅提升,但應該還是技術服務型行業。。。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