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19日,國土資源部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嚴格房地產用地管理鞏固房地產市場調控成果的緊急通知》稱,市縣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對可能出現高價地的要及時調整競價方式,制定出讓方案和現場預案。對預判成交價創歷史總價最高,或單價最高,或溢價率超過50%的房地產用地,要及時調整出讓方案,采用“限房價、競地價”或配建保障房、公共設施等辦法出讓土地。
這一通知也成為地方政府設置溢價率上限的依據。然而,盡管這一政策在控地價的同時加大了保障房的建設力度,但由于并未降低開發商的拿地成本,且保障房部分無法獲得足夠的利潤甚至虧本,開發商所犧牲的利潤往往需要同一地塊上的商品房來彌補,導致保障房的成本轉嫁給商品房地塊。
一位開發商就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每一塊目標土地,我們都會用內部設定的財務模型去測算,對于開發商而言,拿地成本并沒有改變,只是換了一種表現形式。”
不過,杭州的做法并非孤例,土地市場競爭更為激烈的北京,也于去年開始實施類似的配建政策。
今年9月4日,備受關注的北京農展館地塊吸引融創、中海8家重量級房企的參與。幾輪報價過后,起價18億元的該地塊就達到了21億元的價格上限,隨后開始競拍異地建設醫院面積。最終,融創以21億元、配建27.8萬平方米醫院的代價,成功摘得農展館地塊,樓板價達到驚人的7.3萬元/平方米。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將保障房與商品房建在一起,還會衍生出一些其他的問題。上述開發商表示:“由于配建保障房的緣故,商品房部分的樓板價往往非常高,建設高檔住宅成為開發商唯一的選擇。但是,保障房旁邊建設高檔商品房,無疑會降低商品房的檔次,進而對其后期銷售產生影響。”
“這等于是把兩個完全不同的消費群體硬生生拉到了一起,無論提供什么產品,都會有一方會覺得不合適,將來不同人群之間的心理融合,會是一個大難題。”有開發商向記者抱怨,這種做法在實踐中會面臨很多問題,但開發商別無選擇。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