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在大陸市場嘗到甜頭的IMAX公司正在醞釀一個更大的“中國夢”。
4月8日,黎瑞剛操盤的華人文化產業基金(ChinaMediaCapital,以下簡稱“華人文化”)對外宣布,其已聯合方源資本入股IMAX公司。
記者致電華人文化和IMAX中國,雙方都未透露具體的入股金額和持股比例,但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兩家機構會以8000萬美元的價格,拿下IMAX中國公司20%的股權,而這部分業務未來很有可能會在中國香港或者內地謀求分拆上市。
顯然,面對正值牛市的中國票倉,IMAX目前所分得的一小杯羹,還遠不能令他們滿意。
中國成唯一動力
在IMAX所公布的2013年年報中,“China”一詞貫通全篇,出現次數竟然超過了120次,遠多于公司的誕生地“Canada”,IMAX對中國的重視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IMAX中國方面向記者表示,下周他們會在北京舉行活動,屆時會透露更多關于此次交易的信息。
在中國票房增長明顯領先全球的情況下,這樣的重視并不出奇。根據廣電總局公布的數字,2013年,全國電影票房為218億元,同比增長27.5%,而公開資料顯示,去年,北美電影票房雖然仍然三倍于中國,達到109億美元,但較2012年的108億美元,增長已經幾乎停滯。
IMAX作為一家附著于電影產業鏈上的影視技術提供商,財務表現也很自然地體現出了與票房走勢的強相關。2013年,IMAX共取得2.88億美元的營收,同比增長1.8%,也幾乎處于停滯狀態,而中國市場幾乎是支撐IMAX增長的唯一動力,年報顯示,包含港澳臺在內的大中華區市場貢獻的收入從2012年的4492萬美元增長到了5648萬美元,同比增長25.7%,如果刨去這部分貢獻,IMAX去年就會遭遇負增長的囧境。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IMAX會接受中國資本的入股,以期更大程度地挖掘中國市場的潛力。事實上,在華人文化入股之前,IMAX就已經在中國設立分公司,名為“IMAX(上海)多媒體技術有限公司”,但人員不多,截至去年底,上海北京兩地辦事處總共也只有57名員工。
“IMAX的主要業務是把巨幕設備銷售給影院,確實不是人力密集型的公司。”一位長期關注IMAX的電影人表示,“但現在,一二線城市的IMAX影廳已經趨向飽和,IMAX要繼續往三四線城市下沉,而且,從經營模式上,他們也希望不再是純賣設備,而是參與影院經營,獲得票房分成,基于這樣的考慮,IMAX目前在中國所投放的資源肯定還是不夠的。”
截至去年底,IMAX在中國總共擁有173塊銀幕,而美國目前擁有的IMAX巨幕是380塊,IMAXCEO葛爾方曾估計中國總共可容納400-500塊IMAX巨幕,對于IMAX來說,中國市場的增長潛力依然很大。去年年底,IMAX就和萬達達成協議,將在國內新增120塊IMAX巨幕,從2016年開始逐步投入使用,預計到2021年,僅萬達擁有的IMAX影院就將達到210家。
盈利能力成疑
不過,在中國加速跑馬圈地的同時,IMAX自身的盈利能力也在遭受市場考問。
在大多數觀眾的理解中,IMAX的意思就是巨幕電影,但實際上,這是一家加拿大公司推出的巨幕品牌,并不囊括所有的巨幕系統,只不過,由于IMAX在這個領域里面占有絕對優勢,所以,其已然成為了巨幕電影的代名詞,就好像iPad之于平板電腦那樣。
盡管為觀眾帶來了非同一般的視聽體驗,但是,IMAX的技術優勢和品牌效應卻未能轉化為財務層面的巨大成績。在北美市場,IMAX的銀幕數從2012年的353塊增加到了380塊,營收卻從1.27億美元下降到了1.25億美元,在中國市場,雖然營收增長了25.7%,但銀幕從128塊增長到了173塊,增幅達到35%,也就是說,IMAX在單銀幕上的產出實際上是在下降的。
“IMAX的商業模式主要是兩大塊,一塊是放映設備直接的銷售、租賃;另一塊是服務,包括為影院提供服務,獲得票房分賬,以及進入影視制作的上游,協助制作電影的IMAX版本。”前述電影人分析說。而從近幾年的舉動看,IMAX明顯在從設備銷售商向服務提供商轉型,據其財報顯示,在與萬達所簽的大單中,未來萬達的210套IMAX影院系統中的195套將會采用收入分享的模式。
該電影人表示,“純賣設備很容易摸到天花板,而且,IMAX設備太貴,影院的回報周期太長,分享收入能為影院減輕前期負擔,對于IMAX來說,后續成長空間也會更大。”
另一方面,促進IMAX片源的產生對于IMAX的商業模式也是至關重要。時代今典院線副總吳鶴滬表示,“IMAX在中國被引爆就是靠《阿凡達》,當年聯合院線的一家影院連續5年虧損,但因為有IMAX銀幕,結果一部《阿凡達》就把5年的虧損抹平了,還賺了幾百萬。”
但是,《阿凡達》這樣的影片并不是常年都有,當年《阿凡達》的IMAX影票一票難求,黃牛加價現象嚴重;如今,IMAX票也成了團購網站上的常客,記者查閱后發現,大都是45元-60元的打折票。
“在沒有IMAX影片的時候,IMAX廳雖然不會閑置,但也就是放普通影片了,賣普通的票價。需要有更多的《阿凡達》,才會促進更多的影院和影片去投資IMAX。”吳鶴滬表示。
黎瑞剛的算盤
作為此次交易的主要推手,華人文化入局之后,究竟會對IMAX中國地區業務的發展起到怎樣的助力引發了外界猜想。
一位接近華人文化的人士向記者表示,“黎瑞剛手里的資源還是很多的,大文廣旗下的上影集團擁有聯合院線,本身就是排名前三的院線,掌握很多影院資源;另外一方面,華人文化已經投資了東方夢工廠,制作《功夫熊貓3》等動畫大片,而強調特效的動畫大片本身也是IMAX偏好的影片類型。”
盡管在《泰囧》之后,小成本影片逆襲的案例在國內不斷上演,但從票房的絕對值來看,超級大片依然是市場的主要領跑者,根據藝恩咨詢的統計,2013年在中國票房排行前十的影片中就有六部具有IMAX版本,在去年上映的電影中,擁有IMAX版本的影片達到25部,較2012年的18部增長了39%。
介入電影制作環節是IMAX未來的一大重點,而對于華人文化來說,強調視覺沖擊力的大片對于其沖擊全球市場或許更為有力。“接地氣的小成本電影要走出國門是很難的,因為文化差異,《泰囧》在海外的票房小到可以忽略不計,但像《大鬧天宮》這樣的,雖然國內口碑平平,但是海外票房近3000萬美元。”上述接近華人文化人士稱。
在他看來,華人文化的投資布局與海外公司聯系緊密,和其背景也有關系,“華人是首只獲批的文化產業基金,受到政府層面的大力扶持,投資方包括國開行、東方傳媒、招商局,涉足海外,著眼全球市場是不難理解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