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6月13日余額寶誕生,互聯網金融這個概念開始全方位狂飆。在余額寶之后,很多內容也披上了“互聯網金融”的外衣,但是, P2P、眾籌、比特幣、阿里小微、第三方支付都早已存在。只不過,金融界仍只視為小打小鬧,不以對手的眼光一概視之。 所以與其說互聯網金融這一年來做的是創新,不如說做的是整合。以余額寶為代表,在創新的名義下,諸多金融細分市場被整合到“互聯網金融”的概念下面,共同組成繁榮的“風口與豬”的生態系統。 這些玩家的表現如何? 阿里小微 這個和阿里電商平行的集團包括了馬云未來最具想象力的資產——支付寶。當余額寶踐行了馬云“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的豪言壯語時,大家很容易誤以為這是一個準備好的長期計劃。實際上馬云這個說法是2008年說的,在支付寶股權紛爭之前,根本不可能會想到要靠余額寶這樣一款理財性質的產品震動金融業。 直到2013年3月,余額寶項目已經工程進度過半了,大家的注意力仍然在面向淘寶賣家的阿里小貸身上。馬化騰問馬云:我們對運營商都很老實,阿里憑什么有底氣挑戰銀行業?馬云的回答是:“對我來講,我的第一職責不是幫助金融機構,幫助金融機構、幫助窮人是政府的事。但是幫助客戶是我的責任,幫助無數淘寶賣家,如果我能找到一個方法我就一定走下去!睆闹型耆床坏今R云對普惠金融的向往,更沒有撼動銀行業的霸氣。 如果沒有余額寶掀起的互聯網金融熱潮,阿里小貸和擴展信貸資金來源的阿里資管計劃受到的關注度會少很多,但是個人理財業務和面向賣家的貸款業務并沒有實質上的交集,這塊業務的未來發展可能和阿里自己的“銀銀平臺”聚寶盆關系更緊密。 余額寶——可一不可再 當初誰低估余額寶也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就連支付寶和天弘也沒能想到余額寶有這么大的能量,能把很多細分市場整合到一起加速推進。 一年的時間證明,余額寶吸引來最多的關注,可是沒人能再復制出一個余額寶。沒人能復制阿里電商的收銀臺生態,自然沒道理能靠補貼高收益復制出余額寶。2013年下半年轟轟烈烈的貨幣基金補貼風潮在2014年戛然而止,大家都想通過全方位金融服務來留住用戶。 例如,京東和百度都在把理財、支付、繳費等各種功能打包在一起,前者的網銀錢包和白條已經圍繞自己的電商完整復制出支付寶的生態,后者的百度錢包對流量優勢的利用類似微信。只不過第一陣營中仍然只有掌握“今天”的余額寶和控制“明天”的微信支付兩家而已。 連支付寶自己也復制不出另一個余額寶。阿里嫡系招財寶推銷阿里一號保本基金的時候,同樣出現認購不及預期的情況,試圖延長募集期的做法立刻激怒了錙銖必較的屌絲群體——讓這些余額寶的目標用戶建立忠誠度比想象中要困難得多。 眾籌——看上去很美 是股權眾籌始終是監管上的紅線,做眾籌卻沒法做股權眾籌,產生的扭曲結果是中國的眾籌網站紛紛轉型為為預售網站。例如,創建于2011年4月的點名時間就不斷淡化身上的眾籌色彩,現在更是將自己定位成“中國最大智能產品首發平臺”,你很難認為這還屬于互聯網金融的范疇。 比特幣——受益者 這個原本非常小眾的領域,一下子成為互聯網金融的頂端,種種關于自由和去中心化的美好設想成為最容易講故事的偉大創新。從2013年10月開始,中國的比特幣交易量暴漲數十倍,到了11月已經穩居比特幣持有量全球第二、交易量全球第一。頂峰之后是悲劇,央行出手截斷比特幣和人民幣的互換渠道,世界上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商Mt.Gox還用自己的失誤精準補刀。 P2P——最火 2014年5月,全國P2P網貸規模達到640億元,不到半年就翻了一番。跑路的平臺也同步增加,光是一季度就有20多家P2P出問題。這個行業在余額寶誕生之前就處于快速發展的狀態,因為全國各地滿街開店的小貸公司和投資擔保公司讓龐大的民間借貸浮上水面,互聯網金融把它們又推了一把。作為互聯網公司,只要隨意注冊一個信息服務公司,就能在網上搭建一個時髦的P2P平臺把這些民間借貸放到網上來做。只劃紅線不發牌照的監管態度,說明這種直接融資模式還會靠前赴后繼的公司和用戶用真金白銀摸索很久。 征信——剛剛開始 這一年來始終有機構號稱要做征信,央行放開人信用機構牌照后肯定會引來越來越多的玩家和投資。問題是,中國的信用環境差,是因為各種法規和執行的配套統統都差,信用記錄不齊全是這些差距的結果而不是原因。阿里和京東都號稱在用“大數據”判斷貸款人的信用。前者靠的是淘寶店作為抵押品,后者靠的是已經到手的貨物或還沒付出去的貨款,核心仍然是抵押品的創新,兩家百億數量級的貸款余額對十萬億數量級小微企業信貸市場也很難產生實質性影響。 銀行——最尷尬 與支付寶鬧到“雖死猶生,必須扛住”之后,仔細觀察銀行在2014年做出的變革,哪些不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就該做的呢?包括余額寶在內的貨幣基金總量終于突破一萬億,盡管相比近50萬億的個人儲蓄存款仍然難言顛覆,起碼之前萬分抗拒余額寶的銀行都推出了存款對接貨基的產品。而且有的銀行還一口氣推出好幾個貨基產品,比如興業銀行旗下的直銷銀行和錢大掌柜都可以提供類余額寶服務,內部競爭消耗不少。 銀行是當年四萬億計劃的最大受益者,也是最大受害者。在巨額投資拉動的強心針面前,堅持信貸擴張的舊模式當然是最優選擇,舒服和轉型只能二選一。那場金融危機是挺過來了,可是銀行資產規模也翻了三倍,轉型的難度恐怕跟著翻了三倍的三倍。對公業務的規模擴張之路已經被走到了極限,近十年來一直被寄予厚望的零售業務在互聯網企業面前處處像等待被顛覆的靶子,讓人擔心商業銀行這種科層制的企業結構究竟能在未來的互聯網上留下多少用戶。 互聯網金融退燒中 在這樣一個競爭的“亂紀元”當中,有這兩條新聞可以作為互聯網金融一周歲生日的有趣注腳:一是天弘基金表示余額寶處于平穩增長階段,具體規模不便透露;二是是某211高校軟件學院率先開設互聯網金融碩士專業,與互聯網營銷、大數據、物聯網等并列國家緊缺型人才專業方向。 前者表明,互聯網金融的狂熱已經在退燒,黃金十年里習以為常的超高速增長會越來越難,不過就算只是平穩增長也已經讓背后的天弘位列全球十大基金行列。后者表明,還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和事會努力搭上互聯網金融的東風,把自己想做的事情或正在做的事情包裝成熱門的創新,完全不在意互聯網金融本身到底是什么東西。
 |
|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