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剛剛高中畢業的女青年周曉光憑著讓家人過上溫飽生活的想法,帶著母親的一句話:“會做的不如會算的”,上東北等地賣繡花樣去了。那年她17歲,家里有5個妹妹和一個弟弟。
憑自己的勇氣和自信,她讓母親借了幾十元當本錢,做起了“跑碼頭”生意。6年之間,周曉光竟跑遍了大半個中國。闖世界的結果,周曉光賺了2萬元。
1985年,跑過三江六碼頭的周曉光嫁給了同樣賣繡花樣的東陽人虞云新。婚后,周曉光對丈夫說想安定下來了。于是,兩人拿出了幾年來所有的積蓄,在義烏第一代小商品市場里買下了一個攤位。在東北賣繡花樣的時候,他們看到東北女子喜歡戴花花綠綠的頭飾,周曉光憑著女人的敏感以及同樣的愛美天性,就選定了經營飾品。于是,丈夫到廣東進貨,她在義烏練攤。那種生意人的潛質漸漸發揮了出來。幾年下來,他們在義烏最好的住宅小區買下了新房,在市中心朝陽門買下了店鋪。
1995年7月,夫妻倆毅然拿出700萬元投資辦飾品廠,義烏大地上從此有了一個聞名全國的飾品生產基地。周曉光有了自己的實業,有了施展抱負的天地。當回憶起這個難忘的夏日時,周曉光說,當年作出這樣的決策是下了很大的決心的,也需要相當大的勇氣,如果辦廠不成,夫妻倆幾年的身家將付諸東流。事后,周曉光說,兩人當初來到義烏時,本就是一無所有,大不了再重新開始。
從1995年辦廠開始到1998年,幾年時間,新光飾品廠以連續翻番的速度發展,并在全國建立了自己的產品銷售網絡,一舉成為國內飾品行業的龍頭企業。
飾品行業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周期短、更新換代快,沒有強大的設計開發能力根本無法在市場立足。為了緊跟市場的趨勢,新光花在培養人才方面的費用一年就達150多萬,專門組織了由幾十名設計人員組成的開發部,還花巨資從國外引進了最先進的飾品生產設備,建立了國內飾品行業唯一的電鍍自動流水線,使新光在競爭中始終處于領先位置,一時間新光的合金、爪鏈等主導產品遍布了中國大小市場和飾品集散地。
1995年10月,新光公司剛剛建成投產,周曉光就首先投資40萬元,在廣州飾品一條街開辦了分公司。當時廣州街上的女士都愛佩戴絲巾扣,分公司發現后立即將信息發回公司本部。僅3天時間,公司就組織設計人員開發出了幾十款品種投放市場,結果,新光飾品在廣州一炮打響,遍地開花。周曉光經常參加世界各地飾品展銷會,在第一時間內獲取世界飾品流行款式和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然后經過消化,結合中國市場特點,開發出自己的產品。她經常帶著設計人員到歐美、南非、中東和亞洲等地區考察,周曉光自己就到過十幾個國家。她說:“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化,看看外面廣闊的世界,對我們產品的開發,企業的成長很有促進作用。”目前,新光公司已設計開發了“新光”、“EVE”、“新光希寶”三個品牌,形成了合金、爪鏈、銅金、水晶、亞克力五大系列。
是什么原因,使這個在國內并不知名的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卻創下了輝煌?“我是被逼出來的。”周曉光一言概括。國內飾品行業的低價位、低品位、低質量的惡性競爭,使該行業過早地步入了萎縮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周曉光開始把目光瞄準國際市常為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不同飾物的要求和理解,周曉光的足跡幾乎遍及亞、歐、美。有一次,僅僅為了買下一張美國一家老牌企業的產品設計構思說明書,她毅然掏出了2.4萬美元。經過兩年時間的精心準備,周曉光覺得羽翼已豐滿,該到國際市場去搏一搏了。于是,她集中全部精銳力量,關門生產了6000多個飾物的新產品,專程運抵香港亮相,竟一炮打響,轟動了香港。(阿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