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北大博士,一度是王利芬高中時的人生目標。但她的學士和碩士都未能在北大完成,研究生畢業后,她成為了武漢大學的一名教師。兩年后,不安分的她終于成為北大教授謝冕的博士生。她告訴自己,“有些夢永遠是不會死的”。
如果不離開央視,她也許還能繼續升職。她對這個早就想清楚了,自己的長項是做節目,而不是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進行溝通和勾兌。她的原則是:不是真話寧可不說,只要開口,就一定說自己想說的。
她不談央視的問題。但面對一家外臺的業務流程,她曾經痛哭!拔覀兏思冶炔畹锰h,但中國又有一大批有業務追求的電視人,這點讓人辛酸!
創業離不開錢,但她說,生平最討厭的就是數錢!翱赡苁俏覐男〉酱鬀]有受過錢的苦,我在央視工作十五年,先生工作也比較好,三口之家。我不過什么奢華的生活,也不怎么羨慕有錢的人。給我最大滿足的,是當我追求一種東西的時候,能夠按照我的意愿去做!
南都周刊:《贏在中國》欄目的主題歌《在路上》,歌詞是你寫的,有一句“不得已上路”,你這次創業算是不得已嗎?
王利芬:歌詞更多是寫的廣大創業者。我的創業肯定不是為生存,也不僅僅是為證明自我,真的是希望能夠搭建一個年輕人歡迎的平臺,找到一個最佳的服務方式。
南都周刊:從你的博客能看出,你內心的創業激情已經讓你壓抑不住了。
王利芬:是的,我就是一定要主宰自己的命運,因為我覺得我都已經人到中年了。我可能是那種緊迫感比較強的人。我在央視混著也不壞,但這是不是我要的生活?什么東西是好是壞,一定是根據內心的需求。世界上好的東西不一定是你要去擁有它,一個東西我覺得不是我想要的,我應該放棄它。
南都周刊:這是因為你能看到自己過幾年是什么樣子嗎?
王利芬:你猜的特別對,我特別不想過一看人生就到底的生活。我寧可在一條未知的路上暴死,也不愿意在那條已知的特別清清楚楚的路上去安逸。
南都周刊:什么樣的人適合創業?
王利芬:這很難概括。如果要提一個共通點,就是那些永遠讓自己成為命運主宰者的人適合創業;那些愿意服從他人指揮,或者習慣在某種一定的格式里做事情的人適合打工。
南都周刊:你怎么看自己?
王利芬:我屬于前者。我走的任何一步都是自己主宰的,即使別人曾經主宰過我,我也把它翻過來。
她的秘密武器
截至4月13日,爭議中的“史玉柱的三個小時聊天”拍賣,價格已經飆升到了70萬元。
有人評論說,王利芬創業失敗的“概率很大”。其中一個原因是她急于求成,濫用核心資源。包括拍賣史玉柱時間、請思科的林正剛講職業規劃,這些都是巨大的資源浪費,典型的“牛刀(博客)殺雞”。
其實,這次拍賣,是史玉柱自己提出來的。“他想幫我,我都沒有開口,我寧可那苦我自己吃了,也不愿意求人。我最關心的是在雙方交往過程里面的尊嚴,一種平等性。”王利芬說。
已經有更多的名人向王利芬表示愿意拍賣自己的時間,特別是企業界名人。不過,拍賣名人時間還不是優米網的常設欄目,“因為這也不是我們的主打”。這些企業界大腕都很買王利芬的面子。一個例子是,當年《贏在中國》創辦初期,王利芬去采訪柳傳志,為了說得好些,柳傳志甘愿一次次重復錄制,最終花掉了兩小時。
王利芬天生有這種神秘的親和力。有些人第一次跟她見面,就會把很多的隱私,連她們的丈夫或者最好的朋友都聽不到的話,通通說給王利芬。有時候她會問對方:為什么這么相信我?對方回答:我看著你就有傾訴的欲望。王利芬心里說了句,嘿,看樣子我挺適合做牧師的。
南都周刊:你與《贏在中國》那些名人嘉賓之間的關系,大家可能非常感興趣。你怎樣描述你們的關系?
王利芬:我跟他們關系都很好,就是相處得很好,他們非常信任我,愿意幫助我,但是我盡量少要他們的幫助,盡量。
南都周刊:你們經常喝喝茶聚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