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芬:好像就是工作時才聯系……也有喝茶的時候。但沒事你找人聊天不是占用人家時間嗎?他們的時間也是非常寶貴的。
南都周刊:他們憑什么信任你,特別是你離開央視以后?
王利芬:問得挺好。我的信任感不是由哪個機構帶給我的,是因為我這個人。我一般說的事都辦了,這就比較難做到。他們都有錢,我跟他們接觸從來沒有涉及錢的事,他們要給我什么好處我都是往外推。跟他們接觸純粹是相互欣賞,有很多人接觸企業家,以為他們有錢,就把他們當成有錢人,這恰恰是對方非常反感的。
南都周刊:有人說你現在做網站,是透支你積累的高端名人資源。
王利芬:名人資源其實不是我的核心競爭力,我的核心競爭力是我能夠比較好地傾聽在變革中一大群年輕人的心聲,以及他們面臨的困難,同時把它轉化成各種他們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放在他們比較喜歡的終端上。
他們(名人)未必上我的網站,現在馬云來了嗎?沒來。其他的那些哥們來了嗎?也沒來。沒來我一樣做,我估計半年內都不會去動馬云,我干嘛非得他來才能活呢?當然他主動要來那沒辦法,呵呵。
理想主義者創業
王利芬說,決定創業的時候,并沒有去征求那些企業界大腕的意見。倒是在創業后,才和李開復等人探討過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在她看來,別人的意見都只能參考,真正要創業之前應該聽自己內心的心聲,這才是最真實的聲音,“沒有金科玉律”。
優米網每晚8點直播的主打節目《在路上》,請來各行業的專家談人的成長和發展各個階段的問題,同另外兩檔節目《創新中國》和《創業門診》構成“三駕馬車”。
這些內容,跟她之前創辦的金牌欄目《贏在中國》很類似。王利芬會不會打造一個網絡版的《贏在中國》?
她的回答是:不會。她認為,《贏在中國》的使命已經完成,它的本質是鼓勵年輕人實現自己的夢想去創業,熱情已經足夠了,現在要從激情回歸到理性。什么樣的人適合創業?如何創業?這才是優米網要解決的問題。
李書福有句“名言”:汽車有什么難的,不就是四個輪子和一個箱子加在一起?前兩個月,王利芬問他,聽說你買了沃爾沃?李書福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說,正在買。那感覺就像買棵白菜。
“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這是王利芬從李書福身上得到的體會。而看她的優米網,在傳播終端上的野心已不可小覷。
南都周刊:選擇互聯網創業,有人說你違背了“不熟不做”的原則,你的成長背景,并不適合做以草根為主的互聯網服務。
王利芬:大家第一眼看到優米是一個網絡,實際上它還有點“全傳媒”的意思。我們每一套節目都是用電視標準在制作,又把它壓縮成了各個不同的終端,網絡只是其中一個。我們馬上就要在iPhone上直播了,今年有30個地方電視臺播我們的節目,接下來還會和CCTV移動終端合作,在機場和車站播放。有年輕人的地方,我們的終端都在。看到的是網絡,實際本質上是在做電視。
南都周刊:優米網的定位說,“服務國家和知識群體的網絡電視”,這樣是否不太親民,過于權威和高端了?
王利芬:應該這樣來理解。首先,服務就是一個特別好的姿態,做媒體的有幾個人在提服務?我恰恰認為我們這是一個很親民的姿態,把自己變成服務行業。
南都周刊:大家都問你失敗了怎么辦。我倒想問,做成什么樣你才覺得自己成功了?
王利芬:優米網如果能為十五歲到四十五歲的人,在他們求職、創業等轉型過程中提供切實可行的幫助,這就是一個成功。我把這個事做成了,就是成功了,絕對不是我要去上市。
上市門檻很低的,納斯達克也只要800萬人民幣左右的利潤就可以上。但要把我前面的任務完成,非常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