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當絕大多數人還在抱著“鐵飯碗”吃得有滋有味時,年過而立的劉永好毅然辭去來之不易且令人羨慕的四川省機械工業管理干部學校教師的公職,同兄弟四人賣廢鐵、手表、自行車和黑白電視,湊足了1000元錢,下海自謀職業。當時劉永好不敢奢望掙多少錢,只是想怎么做都會比每月38元的收入高吧。雖然只有四年的教齡,但他深悟教師之道,那就是不斷的學習,也正是這一點造就了這個中國首富。也正是這一點造就了今天的他——2010年,劉永好領導下的新希望集團以460.7億元營業收入名列中國企業500強川企榜首。
創業“三三制”
剛剛下海時,當過教師的劉永好甚至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學生,怕他們為老師感到慚愧。下海后的第一個項目就是在陽臺養鵪鶉,鵪鶉越養越多,下的蛋也越來越多。每天下班回家,劉永好就騎著自行車沿街叫賣,偶爾碰到自己的學生,難免面子上有些掛不住。當然,這只是劉永好創業之初很短一段時間的困惑,伴隨著創業所帶來的新挑戰、新挫折和新激情,已從事教師職業4年之久的劉永好深深悟得作為教師的價值,那就是人應該時刻把自己當成學生,去學習新知識,人唯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成長,學習伴隨著劉永好的一生。
劉永好認為自己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把別人打高爾夫的時間用來學習”,而無論與人談話還是接受采訪,他都可能因為對方一句話很有道理而掏出隨身帶的筆和本子立刻記錄下來。“肯學習其實是我們整個家族的一個共性,無論到哪里去,坐飛機、坐車,只要有閑暇時間,我們幾乎都是在讀書看報,每天晚上我們都會拿三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去看書學習。”
實際上,學習也是這個知識分子家庭傳承下來的良好習慣。“我的母親是位鄉村教師,她平生總是要求我們不斷學習,在學習中尋找樂趣,她也一直在學習,直到去世。”
劉永好有一個秘書班子,專門為他搜集各種信息,對于一個有很大規模的企業來說,緊跟社會發展非常重要,而作為企業領袖應該不斷去學習新東西,這樣才能站得更高,才能更好地掌舵企業。
拿1998年,新希望進入完全陌生的房地產業來說,學習就是最好的武器,劉永好坦稱:“房地產是我不熟悉的,作為一個戰略投資者,我需要了解熟悉房地產市場,逐步弄懂它。所以那時,我把本來用于打高爾夫球的時間用來把握房地產市場,這是個挑戰。”
學習對于劉永好來講并非難事,他把自己的時間一分為三,1/3用來處理新希望集團內部關鍵性問題,1/3跟一流人才打交道并建立各方關系,另外的1/3即用來學習和研究企業發展問題。
為了向房地產領域進軍,劉永好出差在外時只要聽說當地有成功的樓盤,一定親自前往考察,那是劉永好正策劃進入房地產業的1998年初,在對美國西雅圖的訪問中,他得知西雅圖被聯合國評為“最適合居住的城市”,遂從中受到極大啟發,馬上開始思考什么是新希望進軍房地產的目標?開發商應為消費者提供什么樣產品?他帶著思考成果回到成都,不久便提出了一系列震動了成都地產界的雄心勃勃的理念:“把房地產辦成最大的‘成都造’”,“再造一個新成都”,“把成都建設成‘中國的西雅圖’”。
劉永好對這些理念的闡釋是:在中國建設最適合居住的城市,在最適合居住的城市里建設最適合居住的小區。這是一個目標,一個理想,如果中國的每一座城市,每一個開發商都朝著這個目標努力,中國城市居民的居住環境和質量將會有巨大提高。有了好的理念、明確的目標,才能做出好產品。錦官新城作為新希望房地產的開山之作,一問世,首期開盤三天之內銷售1.4億元人民幣,創造了成都房地產業奇跡。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