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即將結束時,屏幕上閃過柳傳志等人的照片。5月30日,當聯想控股集團董事長柳傳志到融科智地旗下的北京千章墅項目考察時,看過《中國合伙人》的融科置地員工,忍不住問起當年那些事。
柳傳志說,自己走上創業之路,是因為“憋得不行”,“我們這個年齡的人,大學畢業正趕上文化大革命,有精力不知道干什么好,想做什么,都做不了,心里非常憤懣。”彼時,他已經40歲。
擁有人生第一套住房時,綠城集團董事長宋衛平也已38歲。他說,“下海時,是走投無路,做房地產時又是走投無路。”大學畢業之后,他在浙江舟山黨校做了5年老師。1987年,因為他的言論和授課內容,而被停課。半年多后,他隱約聽說,學校將派他到一個中學當老師。他沒有等這個決定公布,主動離開,到珠海一家電腦公司工作。“那時候其實已經不大可能有回頭路了”。
電影來源于生活,和主人公成東青的經歷相似,那些年的創業者們,跌跌撞撞起步時總有各種各樣的無奈。他們常常也會被人問到,有什么特質使得他們最終成功了?
在柳傳志的眼里,人被分成兩類。一類是“奔日子”的人,另一種是“過日子”的人。后者更希望過安穩的生活,讀書是為了找一份穩定的職業。“也有很小一部分人,可能是某些DNA的原因,就是奔日子,達到一定的目標以后有新的追求,老是往前走。這種風險自然會很大,因為不管多努力,成功者還是少數,本身還要有其他方面的條件,同時還要有更合適的環境才可以。”柳傳志說。
從不服輸的宋衛平,從上學起,就不愿拿第二。“我讀初中的時候,因為有一次轉校,差了大半個學期的課程,聽不懂。”宋衛平告訴本報記者,這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情況,以前自己都是最頂尖的學生,“沒有人讀書比我更好。”他說。“我發現別人能聽得懂,我聽不懂,那個難受的味道,絕望了。”不過,半個月后,他逐漸適應,再過一個月,他又變成班里最好的學生。“永遠抱著這種進取心會難受的,但我生下來就是這種性格,就是這種血型肌理,進取心、好勝心都是命中注定。”
宋衛平和柳傳志不約而同提到了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宋衛平認為王健林是中國房地產界商業模式做得最好的一個人。花15年持有商業物業,2300萬平方米的持有量,世界第一。“按照持有物業的估價,每平方米2萬元,即使打對折去銀行貸款,也可以獲得2000多億的貸款額度,中國誰做得到?萬科一年100億的利潤,我們40億的利潤,你說誰更聰明?王健林更聰明。”他說。
現實生活中,柳傳志和王健林是好友。他們在地產業務中還有合作。柳傳志眼中的王健林有典型的創新基因。“都做住宅的時候,他想到了怎么樣能夠跟政府做一個大家都合適的交易,你給我一塊地,我把住宅做起來,同時把商業帶活。干這個活真的需要想象力。大家只想著做住宅,想著在金融上怎么想辦法時,他想出來一條新路,不能說這不是一個奇跡。”
成功的背后總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艱辛。“創業就是折騰。如果你選擇創業,你就選擇了折騰這種生活方式。”萬通董事長馮侖說。生活與工作界限模糊、領域重復,當孫子、賠笑臉、跑折腿,不斷地把自己放卑微。一旦確定要走上創業的路,必須做好犧牲的準備
在做投資的過程中,柳傳志的女兒柳青(高盛集團亞洲執行董事)結識了馬云、俞敏洪、馬蔚華、王玉鎖等中國商界領袖。她深切地體會到,“只有中國才會出現這么多有進取心和創業精神的企業家,他們跟我爸一樣吃過大苦,把企業當作自己的命來做。”此前她在接受某雜志采訪時說,做投資時,這種企業家更讓自己放心。
堅持、堅韌、超強的學習能力、極負使命感和責任感、更具有犧牲精神,這是成功的創業者們身上展現出來的特質。然而,如果用這些特質去拼湊,卻拼湊不出一個成功者。因為,成功從來就是無法復制的Cye.com.cn。
時移世易,之于地產行業,再也無法讓一個白手起家的人,成為王石或者王健林。但機會從來都有,也從來只是少數人把握住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