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頭理想主義的豬和一頭結果導向的豬,分別創業組建了房地產公司。理想主義的豬一向追求完美。他想,企業做大,首先必須有一套先進的企業管理制度;有了這些先進的管理模式,只要能夠有效管理和合理評估每只理想主義的豬的工作,在一個完善的管理團隊中,所有這些理想主義的豬各司其職,就可以推動企業方陣朝著既定的目標邁進。
結果導向的豬做事一向實際。他想,企業最終必須靠業績說話,而良好的業績首先必須有良好的銷售。于是他通過分析客戶需求建造并且銷售房子,又通過銷售結果分析客戶需求的變化。他也設立了一套很好的激勵制度,重獎當月為銷售作出重大貢獻的結果導向的豬。
一年過去了,雙方比較創業的結果,理想主義的豬不如結果導向的豬的一半。理想主義的豬大惑不解。花了這么多錢設立的管理體系怎么會不管用?“為什么完美制度竟然不如粗放的管理?”也許寓言中的問題也正在困惑著我們許多做企業的老總、經理們,尤其是處于創業時期的人們。
賺錢才是硬道理
理想主義的豬的根本錯誤在于忽略了創業階段賺錢才是硬道理的準則。創業時期是結果導向而非過程導向,希冀通過規范、完美的過程設計來達致賺錢的結果是不切實際的。在要么生存要么被淘汰的暴風驟雨中,只有市場導向、客戶導向下的靈活應變并掘得能讓創業者喘口氣的第一桶金才是真的,其它的都是美麗的謊言。
烏托邦的窗戶紙不敢去捅破,就只能象理想主義的豬一樣,迷失在所謂的制度制勝的陷阱中不能自拔。試問,創業者能不能承擔得起繁雜制度下犧牲的機會成本?創業者能不能承擔得起過分強調流程下的溝通成本?創業者能不能承擔得起維護制度運營的管理成本?實踐告訴我們,答案是否定的。也許理想主義的豬會低不下它高傲的頭,但它始終會承認:現實總是現實;賺錢了,才是有效的。
誰掌握現金流,誰就是贏家
結果導向的豬的大獲全勝的關鍵看似是銷售業績,但事實上應該是業績背后所帶來的現金流。創業所追求的,不是規模,也不是利潤,而是現金流。規模再大,沒有利潤,就無法保證運營的良性發展;有了利潤,不考慮持續發展的原始資本積累,而是拼紅了眼又投進去,結果一旦遭遇挫折,或者資金回籠得慢,就極有可能全部蹦盤。現金流就好象充分的未被透支的生命體營養一樣,能夠補充缺口,讓創業企業掌握市場的主動權,掌握競爭的主動權。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