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機會最多的仍是互聯網
中國當之無愧是一個互聯網大國,信息產業--特別是互聯網的發展,給了中國人一個與國際同行基本同樣的起跑線。中國互聯網的下一個10年會比上一個10年會更好,我對這點沒有絲毫的懷疑。
在互聯網產業,跨國公司不可能像CPU和操作系統一樣壟斷中國市場,未來唱主角的一定是中國本土的企業,中國本土的團隊。我一直相信,創新不夠將始終是大公司的痼疾,無論雅虎、新浪、搜狐無一例外都有這樣的問題。未來,創新會更多產生在那些小的個人網站、小的互聯網企業中間,在推動行業持續發展的同時,也為自己帶來新的發展機會和成功可能。
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在互聯網領域,創業企業如何選擇自身的發展道路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創業公司如果不管中國的國情,也不管中國的老百姓需要什么,只是全部照搬國外的東西而沒有自己的思想,很難成功。
時下業界流行著“互聯網第二春”的說法,“WEB2.0”似乎成為互聯網產業的下一桶金。但我目前更多看到的仍舊是對概念的炒作,所謂“WEB2.0”基本上都是抄襲國外的運作模式,這是行不通的。很多在美國成功的商業模式,在中國做不了,同樣,在中國能做的模式在美國也做不了。互聯網還是需要創新,需要本地化。短信業務在中國的成功美國人無法理解,網游的成功跟美國不一樣,網絡音樂的發展路子也跟他們不一樣,中國網絡門戶已經走到獨立發展的路上,這些都是美國所沒有的模式。成功的企業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們實現了結合中國國情的模式創新。
一個善于創新的企業,一定擁有自己原創的內容,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閃光點卻是可以放大的,這是創業最寶貴的基礎。創業者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在商業做法上盲目模仿大公司。一個被描述得再漂亮再完美的模式,被很多流行詞匯堆砌起來的理念,如果只是從美國簡單拷貝過來,在中國運營的時候會遇到很多本地化挑戰,而這個模式又不是你的原創,你缺乏深入的了解,怎么可能把它運作成功呢?
齊白石說過一句話,“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對商業模式的抄襲表面上來看最省勁,但簡單抄襲肯定死,真正學到精髓的才可能生存。
如何爭取VC的支持
有很多創業者去見VC的時候,把自己的事業說得云山霧罩,然而這卻往往讓VC不明白他在說什么,或者由于所說的事情實在太宏偉了,反而無法讓人相信他所說的。這也是創業者常犯的錯誤之一,他們以為如果不把自己的事業描繪得足夠大,投資人就不會感興趣。
歷史學家和評論家們總是熱衷于為成功者總結出所謂經驗、規則之類的,其實所有的公司都是從小起點做起來的。今天的很多創業者都沒有經驗,要求他們描繪一個什么藍圖是根本不現實的,描繪出來的也都只能是大而空的東西。因此,還是那句話,做事情著眼點要低,要現實。踏踏實實地找一個感興趣的點,能解決問題就好。這不僅對企業的成長是一個必須的起點,也更容易爭取VC的理解和信任。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