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是工業布廠一名衣食無憂的技術員的鄭淑華因企業倒閉成了沒有生活來源的下崗女工,這在她人生道路上可以說是重重地跌了一跤。然而就是這重重的一跤把鄭淑華由一名普通的技術人員摔成了大老板,摔進了富人的行列。
今年37歲的鄭淑華是我市大陸地區一家大型幼兒園——旭日幼兒園園長,在剛剛過去的2005年被市政府授予全市十大就業、創業先進個人光榮稱號。回首創業成功的經歷,鄭淑華說,跌倒了只有爬起來,努力去想去干才會最終發現或創造出又一道更美麗的風景。
也曾茫然
1989年,不到20歲的鄭淑華畢業于黑龍江省紡織學校,被分配到工業布廠當上了一名技術員。領導的重視,組織的關心,同事的友好使她感到了生活的滿足。誰知,天有不測風云,由于企業效益不好,最后關門停產,她也隨之下崗了。
下崗對于她來說是一個多么殘酷的事實。想當初,她考上省紡織學校,盡管是個中專,但對于一個農村孩子來說,這也是土窩里飛出的金鳳凰呀,父母為之驕傲,她自己也得意極了。可是,想想現在,她還是什么?單位沒了,一夜間成了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婦,每日三餐圍著鍋臺轉。失落、茫然,可她又是何等的不甘心。她想,在家等著政府再次分配是不可能了,因為那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市場經濟需要向市場要崗位。
于是經過陣痛之后的鄭淑華在朋友的幫助下最終走出家門,她先是到一家小飯店當上了服務員,可沒多久,飯店因賒賬太多不得不關門。于是她又改行到一家發廊學美發,沒過多久,由于多種原因,美發店也關門了,學習美發的愿望也成了泡影。“難道找份工作真的就這么難嗎?”她陷入了極度的愁苦之中。
創業失敗
歲月如流,不覺已到了1995年。這年的年底,鄭淑華的婆婆從教學崗位上退休了。她對鄭淑華說:“孩子,不要急,你有文化,又有耐性,找個地方辦個幼兒園,不是挺好嗎?”婆母的話,吹散了鄭淑華心頭的烏云,她興奮得一夜沒有入睡。
第二天,她早早地起來去找房子。看了一戶又一戶,走了一街又一街,跑到天黑也沒有找到一處適合辦幼兒園的場所。后來,在機修廠附近兌了一所幼兒園,由于資金不足,只好串聯幾家親屬投資合伙經營,她牽頭經營的第一所“明明幼兒園”,就這樣誕生了。小小幼兒園牽動著眾多家長的心,他們關心幼兒園的起居環境、師資力量、教學方法等各方面情況,鄭淑華堅持既教書又育人,既讓孩子吃好、玩好又讓孩子學好的辦園方針,精心經營著這所幼兒園,很快便贏得了家長們的信任和孩子們的喜愛,口碑極好,生源不斷,幼兒園的孩子由原來的20多人增到60多人,幼兒園在這個地區已開始小有名氣。
可是好景不長,由于教學條件和當地小學招不到學前班的孩子,學校就采取強硬措施,規定新生入學必須參加過本校的學前班等原因,使剛剛紅火起來的明明幼兒園就這樣停辦了。
鄭淑華又一次陷入了迷茫、惆悵的苦海之中。但是,她沒有就此消沉下去,而是開始了冷靜的思考。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