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企業社會責任也逐步突破傳統觀念與國界的束縛進入全球視野,并成為企業新一輪國際競爭的核心力量。聯合國全球契約辦公室總干事喬治·科爾(GEORG KELL)日前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獨家專訪時指出,社會責任的踐行應該是企業的一項戰略決策,只有把可持續發展與包容性增長納入到戰略層面,企業才有能力去應對各種不確定因素帶來的問題。
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于1999年由聯合國前任秘書長安南提出,2000年建立,在現任秘書長潘基文的推動下,全球契約組織始終致力于推廣基于國際公約的涵蓋人權、勞工、環保、反腐敗四個領域的十項原則,努力構筑一個包容性的可持續性的全球經濟。
企業責任將成投資依據**********本 文 來 源 于 創 業 網 c y e . c o m . c n版}權}所}有
投資者在做投資決策的時候,會把被投資企業的社會環境和企業治理問題納入到投資依據中,而且要能證明,投資這樣一個富有社會責任的企業對投資者而言會有一個長期的利潤回報。 《中國企業報》:目前全球契約成員大概有多少家?下一屆峰會預計會有多少企業會員參加?
喬治·科爾:到目前為止,有6100家企業會員和2000多家非企業會員。基本上每個月會有100家成員加入,但也會有50家成員被除名。成員在剛剛加入全球契約組織的時候,都會有一個承諾,必須每年對全球契約十項原則的履行進展有一個公開的信息披露,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會被除名。**********本文來源于創}業}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聯合國秘書長給我提出了一個要求,到2020年,全球契約企業成員要從6000增加到2萬。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當然,這是總體企業會員,參加峰會的成員不會有這么多,但從這個趨勢來看,下一屆峰會參會企業會員也會相應增多。
《中國企業報》:從6000增加到2萬,您感覺有壓力嗎?**********本 文 來 源 于 創 業 網 c y e . c o m . c n版}權}所}有
喬治·科爾:壓力肯定是有的,但是增加會員又是十分必要的。雖然我們現在有6000家企業會員,但其中只有10%是比較活躍的,也就是積極參與全球契約,所以這個比例是比較低的。如果證明全球契約有真正的價值,對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管理能有真正的回報,6000家企業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把更大范圍的企業包括進來。 **********本文來源于創}業}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中國企業報》:下一屆峰會的議題是什么?將有哪些新的亮點出現?
喬治·科爾:決定這些議題會有一些步驟。現在考慮的問題主要就是減少貧困,下一步就是可持續發展,綠色增長。從現在看,三年以后綠色經濟仍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因為自然資源總是有限的,比如水資源、礦物資源、能源等等,所以資源供應的壓力,必然會使得綠色經濟成為一個重要的主題。
下一屆峰會除了有企業會員之外,還會有非常重要的一些成員——投資者也會參與進來。因為目前有這樣一個趨勢,投資者在做投資決策的時候,會把被投資企業的社會環境和企業治理問題納入到投資依據中,而且必須要能證明,投資這樣一個富有社會責任的企業對投資者而言會有一個長期的利潤回報。
三年之后,我們將用這樣一個量化的指標來證明,一個企業,如果管理好社會環境治理等非財務指標,就會對直接盈利能力有一個可見的提升結果。**********本文來源于創}業}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中國企業履責出色**********本 文 來 源 于 創 業 網 c y e . c o m . c n版}權}所}有
中國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做得非常好,比西方媒體報道的要好得多。他們很忠誠地去實現他們的承諾,而且他們目光長遠。 《中國企業報》:目前全球契約組織中有多少中國企業成員?您認為中國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做得如何?
喬治·科爾:現在中國企業會員大概有170多家,曾經達到過200家,但是后來有大概40家企業被除名了。不過,中國會員的除名比例和其他國家比起來是比較低的。
中國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做得非常好,比西方媒體報道的要好得多。他們很忠誠地去實現他們的承諾,而且他們目光長遠。但是中國企業也面臨著一些挑戰,比如一些文化上的因素、語言上的障礙等等,這使得他們可能容易被誤解。其實某些中國企業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已經是世界頂尖的了,比如中遠集團就做得非常好。**********本文來源于創}業}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其實在全世界都是一樣,企業各不相同,總有做得好的企業,也有做得差的企業。我認為,企業的國別屬性并不重要,我更加看重這家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是否做得好。我有一個假設,不過我相信事實也是如此:一個企業如果在全球化方面,比如在美洲、歐洲、非洲、亞洲等全球任何地區的整合戰略做得好,那么他在社會責任比如環境、資源、能源等方面也會做得好。因為全球化就意味著一個企業在當地的本土化。
《中國企業報》:其實文化障礙一直是中國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的一個瓶頸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您有什么建議?
喬治·科爾:時間。我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靠時間去解決。因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時間畢竟很短,但有些企業已經做得很不錯了。如果這些企業能在文化方面再多投入一點精力或者時間,那么他們就會做得更好。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