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追逐那些眩目的技術或者創意潮流,想一下你和你的消費者真正需要什么。
01別搞錯了,賣東西才是根本。
回顧老品牌的發展史,我們通常能找出一種產品開發的原因在于其傳播知識或者技術制造能力,營銷也大多圍繞實體的產品而展開。比如諾基亞最初經營三種東西:造紙、合成橡膠和電報電話網絡電纜制造,但芬蘭以外的人在這個公司成立十幾年后都鮮有耳聞。與當時相比,現在的營銷似乎更擅長形象的管理和控制,比如你熟悉的“這是一種生活方式”。這沒什么問題,只是不能把花哨的東西當成本質,更不能把別人的花哨主意隨便用在自己身上。
02把你的品牌變成一個故事。
Stanley Hainzworth所謂說一個故事,并不是靠廣告公司為你的產品說上一段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誰都知道,創立一家公司是很不容易的,經歷過這些艱辛的人一定夠睿智,深知創造一個打動人心的故事對品牌和企業來說該是有多重要。”營銷最重要的事情是你告訴消費者,為什么你需要我。需要說的是,如果你提供的服務、銷售的產品自己都提不起興趣,那也別在營銷上費太多心思了。而如果你有足夠的信心和熱情,也被新媒體和消費者層出不窮的需求牽得越走越遠。
03如果你試著直接和你的消費者對話,記得用他們的語言。
然后才是怎么“告訴”─講故事首先得搞清楚你的聽眾是誰。讓我們假設品牌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當他走進一間屋子,他首先會觀察房間里都有些什么人。可能有一個人是一家公司的CEO,另一個人是一位出租車司機,還有一個人是送外賣的。不管他們的身份有何不同,他們都是有價值的人物,所以我們對每個人都得采用不同的對話和相處方式。品牌故事只有一個,但給不同的人講就得用不同的手段,對青春期的小憤青的那種口氣,你當然不會用來去跟他媽媽說話。
04創造一種體驗和期待,而不僅僅是銷售一些產品。
商業化的一個新狀態是人們不再排斥它,消費者認可商業社會里的品牌精神和品牌故事,他們也確實會買一些讓自己感到受激勵的東西,品牌甚至可以告訴他們該如何做、有何種態度,他們并不那么排斥“被指點”。一個品牌,如果能創造新的體驗和更多可能性─無論是某種生活方式,還是一種改變現狀或者未來的機會也就會讓消費者產生更多期待。
更高級的說法則是Stanley Hainzworth所說的“最終狀態”。“例如我們在構思一款新產品的時候,并不是思考它的配方,而是想象它最終擺在顧客面前是什么狀態。我們討論它應該呈現出什么東西。就像蘋果公司著名的 1984 廣告,它并沒有顯示出具體的產品,但它表現出了消費者的‘最終狀態’。”你可以把這四個字理解為“你可以是誰”,它適用于任何好的營銷。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