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創業者來說,融資不總是件令人愉快的事。而更讓人不愉快的,是融資后失去對企業的控制,有時甚至被出資方趕出公司。這其中包括新浪創始人王志東、樂百氏楊杰強等五位高管、中國企業網原總經理張冀光等。被eBay以3億美元收購的易趣,不久前其創始人邵亦波也卸任CEO,改任董事長。
都是資本的意志?
“這樣的案例很多,其根源是創始人與投資人在公司發展戰略等重大問題上產生分歧,資本的意志決定了這種結果。”大岳咨詢公司高級經理鄭利國接受《財經時報》采訪時表示。
中國企業網創始人張冀光就是其中的一例。1998年,張冀光創辦中國企業網控股有限公司,1999年9月被當時中國數碼收購80%的股份。融資后,張冀光擔任總經理,于品海為董事長。2003年8月,中國企業網更名為中企動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進入上市輔導期。
而2004年春節以后,一直與于品海保持良好合作關系的張冀光發現雙方的矛盾越來越大。“于品海要求公司發展更快贏利能力更強,但我們認為企業的發展速度已經比較快了”。2004年3月29日,于品海簽發了一紙董事會決議,罷免董事總經理張冀光的職務。
但張冀光認為于品海要自己離開的方式是不合法的,稱當天并沒有召開任何會議并且某董事簽名被偽造,該董事會決議是偽造的,并為此與之“對簿公堂”。現在已創建了銘萬品牌的張冀光認為自己如果再次融資,“一定要制定科學的、符合法律的文件,把合作伙伴、小股東的利益都固定下來。公司中的每張紙都是珍貴的”。
不過鄭利國卻認為,其實創業者與投資方的經營理念不一樣,不存在誰對誰錯的問題。“關鍵是誰占有百分之五十一的決定權,最后反映的都是資本的意志”。
實達銘泰公司創始人何恩培相對來說就要幸運得多。實達銘泰1997年10月成立,1998年為融資向實達出讓了51%的股份。后來,實達銘泰又向香港一家上市公司進行了融資,實達、香港上市公司和公司管理團隊各占1/3的股權。
盡管如此,何恩培和其他4個創業者一直是企業的管理層,非常穩定。“我們融資之所以喪失對公司的控制權,是因為IT企業強調對新技術的把握和創新,強調管理團隊的重要性。”他接受《財經時報》采訪時說,“而我們幾個創業者一直非常團結,投資者非常信任我們,所以管理團隊有很大的經營自主權。”
“這說明,非控股股東代表出任董事長雖不常見,但并非不能。”鄭利國評論說,“創始人在新公司失去股份優勢后,對企業的控制能力更多取決于其個人威望和領導才能,以及是否符合資本力量的中介目標和戰略需要。”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