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保護主義正在全球蔓延。美國商務部在7月27日對中國風塔制造商征收關稅;蘋果公司設法阻止三星平板電腦及其他Galaxy設備進口到美國及其他國家,指控稱其侵犯版權;印度政府對發電設備征收21%的關稅,旨在保護該行業內的本地及新興行業發展,這不僅使中國生產商受到影響,也影響了其他國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7月中旬曾警告稱,全球保護主義正死灰復燃。世界貿易組織公布的最新世界貿易報告確認了這種趨勢,強調貿易保護主義目前對全球貿易的影響是3%,對G20國家貿易的影響是4%。主要國際機構對貿易保護呈現的多種形式(如技術壁壘、衛生處理、首選公共采購方式)發出警告,從而使各種歧視性政策更含蓄但更為有力。而更傳統的保護主義(以關稅為基礎且周期性更強)目前也非常活躍,這是全球貿易下滑所致。
貿易保護主義的兩種形式
我們對兩種保護主義形式加以區分:周期形式和戰略形式。周期性的保護主義措施在當前全球環境下迅速發展,它是宏觀經濟環境惡化形勢下起到穩定作用的補充工具。近期危機的影響淡化之后,這些措施將逐漸被取消,這種貿易政策只是針對缺乏結構性競爭力的一種短期且無效的補救手段。非周期性保護主義的真正目的是鞏固國防工業、保障國家安全、保護新技術領域的競爭優勢及食品和能源供應來源的穩定性,也可稱之為戰略性保護主義。
周期性保護主義與宏觀經濟環境惡化有關。經濟復蘇后,有望被取消。它只是暫時緩解缺乏長期競爭力的問題,其目的如下所示。
(1)、經濟下滑期間支持增長,緩解緊縮政策的影響。比如,歐盟委員會也想出臺復制“購買美國貨”的模式,鼓勵“購買歐洲貨”的措施,在公共合同中優先考慮國內生產商。在擴張性的財政支持背景下,它擴大了乘數規模;在目前的緊縮背景下,它將保護國內生產商及就業。不過對納稅人而言,這些措施可能也不是最合適的,他們更希望享有全球最低的價格,特別是在財政緊縮時期更是如此。
(2)、減少貿易失衡。自2008年首次組織G20峰會以來,各主要經濟體都致力于減少失衡。美國和部分歐洲國家累積的巨大逆差以及中國和德國累積的巨大順差是此種失衡的核心。重視減少貿易逆差的必要性將鼓勵很多國家出臺中長期保護主義政策。實際上這些國家知道,這種日積月累的失衡狀況是其結構性困境的根源。
(3)、服務于政治目的。美國大選就是很好的例證。美國總統奧巴馬為贏得下屆大選正與共和黨候選人羅姆尼激烈對決。在以高失業率為特點的時期,兩大陣營必須找到替罪羊,從而為當前的經濟低迷態勢開脫。因此針對中國的指控升級,包括所謂的不公平貿易行為以及中國將就業職位遷出美國本土的作用。MellmanGroup(親民主黨)和NorthStarOpinionResearch(親共和黨)所做的調查顯示,62%的美國民眾希望對中國采取強硬態度,并“使用一切可能的手段阻止其不公平的貿易行為”。這種背景促使美國總統奧巴馬在2012年7月初宣布,對中國涉及汽車行業的行為在世界貿易組織采取新的行動。
非周期性保護主義長期存在,大多數時候并非以關稅為基礎,并且更含蓄。非周期性保護主義可能會服務于以下目的。
(1)、依然保持在高增加值行業中的主導地位。各國普遍保護高增加值行業(如高科技行業),原因是這些行業會產生巨大的利潤,并因此帶來強勁的財政收入、刺激就業、提升整體經濟潛力以及在國家安全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2)、保護國家的食品、能源、環境和電信安全。擴大技術壁壘主要是受國家安全原因驅動:本地人口的安全是通過建立規范和標簽抑制農產品進口的一個常見理由;限制能源和原材料出口旨在確保本國的自給自足;出于國家安全的考慮,新技術和電信產品受到嚴格監控和控制。
(3)、保護核心及新興行業。在新興國家,促進政策以保護新興行業為目標。在發達國家,中斷去工業化過程或保護大型集群中心的核心產業(如汽車或航空工業)成為優先考慮事項。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