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媒體發表了一篇很長的關于自媒體的文章,其中采訪了幾個重點對象,我算是其中一個。大概是由于這篇文章的原因,后來我又接受了兩家媒體就自媒體問題的采訪。總覺得借別人的筆說自己的話不過癮,還是愿意自己碼一篇東西來聊聊自媒體。
自媒體是什么?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回答:自媒體不是什么?
小團隊、一小群人做一個媒體就一定是自媒體?這個想法來自于這樣一個誤區:當下我國傳統媒體還是受到一定意義上的管制。好像未經過版署和宣萱審查的,就是“自媒體”了——自發建立一個媒體。
但其實并非如此。僅就TMT領域而言,稍早一點的愛范兒、36氪,最近興起的鈦媒體、虎嗅,我就不覺得是自媒體,后面兩個雖然有很重的創始人色彩,但趙何娟也好,李珉也好,我猜這兩位女士都不太會愿意承認這兩網站屬于自媒體。雖然就我個人所知,這些網站都是“一小撮人”在運營的。
We media?這個詞我并不認為應該翻譯成“自媒體”,醒客翻譯成“眾媒體”,我覺得是確然的。we media更多意義上是一種“場域”。比如新浪微博就是一個we media,但新浪微博這個場域本身不是自媒體。這種眾媒體的特征在于有一些人(甚至是海量)共同參與,出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一些人離去,但又有新人加入。個體會“網絡死亡”,但場域的壽命則比較長(場域壽命和端點個數很有可能成正比關系)。
早期一個詞blogosphere(注意,不是blogsphere)是能夠反映出場域特點的。但blogosphere從來就沒海量端點過,所以壽命一般都不長。我記得早期有一位名博詹斌做過一個,匯集了五六個blogger做了一個博客集,現在應該已經消失不見了。
在我看來,自媒體如果是個能成立的概念的話,首先人數基本上是個小群體(甚至只是一個人),但這個條件只是必要并不充分。真正意義上的所謂自媒體必須有強烈的個人特征和風格。比如張三建一個博客,可能這個博客是原創文字為主,也有可能是轉帖為主,但需要有張三自己的強烈的個人風格(轉帖的文字能反映這個人的觀點、喜好和趣味)。沒有強烈個人風格的“自媒體”,其實只是一個媒體而已,談不上“自媒體”。
就中國而言,自從有了大眾媒體以后,最有名的一個自媒體我覺得是儲安平的《觀察》。這是一份特別有個人風格的媒體,儲安平本人在《觀察》上著述良多。建國后,自媒體銷聲匿跡。而大字報時代是一個we media(場域),但并非自媒體。直到UGC的互聯網來臨。
自媒體的特征
前文提到,blogosphere有兩個“o”,而不是簡單的blog+sphere。其實blogosphere是三個詞的組合:blog、logos、sphere。第一個詞是博客,最后一個是“空間”,中間這個詞大可玩味。
Logos,可以音譯成“邏各斯”,意譯的話大致就是“智慧”的意思。也就是說博客場域并不是簡單的文字集合,它更代表一種思想的集合。而這種思想,很顯然的,是主觀看法。
博客誕生之初,人們歡呼“公民記者”來臨。我對這個說法不以為然到嗤之以鼻的地步。認為博客是公民記者的,搞不清楚表達不等于報道,評論不是新聞。大部分博客是個人的,小部分是小群體的,很難做到像職業記者那樣去核實客觀事實。博客文字更多意義上都是主觀評論,洪波(keso)大概有一陣子被人說“不客觀”煩了,在自家博客側邊醒目地標注了“別和我談客觀”。
鈦媒體這個網站其實是用wordpress搭建的,你可以說它利用了博客技術,但它不是博客,它是一個正兒八經的媒體。如果它有興趣的話,還可以用維基(國內叫百科)類的建站程序來建站,但它恐怕也不是維基百科。我們不能因為某個網站用了博客技術,就說它是博客。
媒體有兩種,一種以新聞報道為主——這是我們常見的傳統大眾媒體——還有一種就是以評論為主。前文提到的儲安平和他的觀察就是一例,這是一個用特約撰稿人寫文章組合起來的媒體,都是些主觀的時事評論。儲當然是個媒體人,但我從不以為他是記者。做媒體有時候并不是只能以“客觀報道”安身立命的。
既然自媒體是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的一種媒體,那么自媒體就勢必是一個主觀媒體,是一種評論式的媒體。有時候我甚至覺得,其實自媒體這個事并不新鮮,一本書不就是自媒體!(笑)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