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的載體
基本上就是這四個:電子雜志、博客、微博和APP,還有半個,就是BBS里長篇的連續性帖子(天涯里有很多,例如煮酒論史板塊里的。起點中文網里當然更是大把)——說它是半個,因為一般意義上講,大眾的認知層面,這個“書”和媒體離得很遠。我姑且迎合一把大眾。
電子雜志一度是網絡熱點,但也很快銷聲匿跡。在諸多電子雜志中,有一些屬于自媒體性質,比如明星個人辦的電子雜志,以明星為號召賣點。至于博客、微博,耳熟能詳,就不再過多討論了。
重點來談談APP。無論是蠻子文摘,還是《One一個》,都是以app形式做載體的。
其實APP世界是一個信息孤島,這話的意思就是APP里的內容互相之間并不“互聯”,你不太可能從一個app里的一篇文章,跳到另外一個app里的一篇文章里。這和互聯網世界大相徑庭。早年博客已經被批評為“信息孤島”,利用wordpress搭建獨立博客更是被戲稱為“荒野別墅”,但它總還可以依賴超鏈接(比如搜索引擎)來吸引到一些讀者。但APP,幾乎沒有這個可能。
我之所以要前面提一筆電子雜志的原因就在于app在信息組織上和電子雜志非常像:一個封閉的信息孤島。電子雜志和電子雜志之前也可以互相置換廣告宣傳對方(這就像app里互導流量一樣),但電子雜志里的文章就不會互相串聯了。
利用一些技術,APP可以做得非常漂亮。但APP本身推廣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老實說一句,現在大概除了刷榜,就沒有什么太立竿見影的推廣方法了。原生應用(native app)世界里,用一篇文章(或者說利用好的內容)來獲取讀者,可能性非常非常小。
于是,搞app就不得不依靠“人”的影響力了。從這個意義上出發,也只有類似薛蠻子、韓寒這樣的名人搞一個app,才會有些動靜。名氣沒大到那個份上,得掂量掂量這個投入的。
這里插一句題外話(給網站寫東西就這點爽,能插題外話):App世界里已經出現了信息爆炸——大量閱讀類產品涌入,是該有一個什么東西來搜app里的東西了(不是搜app)。Native app很難,但web app應該技術上可行。一種豐裕之后就會產生一種稀缺,而稀缺是商業模式的根本著力點。App世界里會有搜索引擎嗎?
自媒體的商業化
不得不說一句,某種意義上講,很難。但沒有商業助推的東西,最多就是一個玩票。
電子雜志、博客的衰落,根子上都是商業上沒有助推力。當然,這里個別案例還是有的。比如有一個叫“博客聯盟”的站點,借助一些類似google adsense之類的廣告聯盟或者博客托管主機推薦,能收到一些廣告費用。我個人的看法是,這些收入維持這個站點運作,應該不成問題。但想賺個比較大的收益,難。
自媒體要靠媒體自身來獲取廣告收入,是一條羊腸小道。搞收費閱讀?又不是起點寫玄幻小說,怕也是走不通(順便說一句,指望給媒體供稿來獲取專欄收入,以我寫專欄寫那么勤的經歷告訴你,這是一條純屌絲之路)。但正如我前文說,自媒體有很強的個人風格特征,于是它有可能在商業上會形成這樣一種路徑:利用自媒體把自家推到更高的位置上,從而獲取收益,比如顧問費、比如咨詢費、比如出場費,甚至可能是品牌代言費。
寫到這里,其實關于當下自媒體我的看法已經相當清晰了:這是一個用于個人包裝的工具——這話無太多貶義成分。這是一條活路,但并不適合每個人。因為即便是包裝,這個“個人”也必須有值得包裝的地方。而且更進一步,既然用于包裝,就需要借勢。比如說需要更多名人的吹捧和背書。從這個意義上出發,自媒體并不完全“自”,想放言敘事還是要考慮很多東西的。
微博/微信作為一個自媒體….
本文一直沒有過多談及微博,也壓根沒有提及微信。在這一節中,專門拎出來簡單聊聊。
微博是一個場域,在這個場域中,也有不少具有自媒體特征的大號。一般說來,光有粉絲量還是不夠的,還得有個人特征。冷笑話我就不認為是自媒體——它就是一個以微博這種形式運作的媒體。
把微博當成自媒體來運作還是有很多不便的。比如說微博不能長篇大論。雖然有長微博做輔助,但評論轉發是不能加圖的,故而這種輔助力量并不完全。微博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形成長期的持續性的受眾關注。要知道一個粉絲未必你的每條微博都看。
大概正是處于這種原因,薛蠻子也好韓寒也好,還是另起爐灶搞了個app版本。散亂零碎的言語總是需要一個什么集合物把它們收攏起來,一方面有利于閱讀,另外一方面,不能說一點媒體情結都沒有。
再來看看微信,我這里指的是微信公眾平臺(微信本身沒有太多的媒體屬性)。這個公眾平臺首先需要的是制作人(或者組織)的個人名氣,一般人很難在上頭真正成為有一定影響力的媒體。微信和微博在這點上不同:到目前為止,它不可搜索。公眾平臺上的一篇文章你能轉發到微信的朋友墻里,但要想再被轉發,也不能。總體說來,微信不是一個好的自媒體工具,因為它媒體屬性太弱。
最后提一筆,騰訊最近在醞釀一個名為“大家”的產品,走的是完完全全的自媒體路子,也會動用騰訊資源來某一個“大家”。
自媒體這個東西,我總體態度保持支持。因為就這個世界而言,經過思考的言論,總是多多益善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