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美國我們看到互聯網發展的十幾年到二十年的歷程之中,其實已經有了三撥、四撥的換代,從最早的雅虎作為搜索的鼻祖,到后來谷歌幾個毛頭小子把它超越了,到后來的facebook,其實來來去去就是那幾家公司。我們對比中美兩國主流的創業模式,就會發現美國是一個非常鮮明的技術驅動性、創新性,而中國更多的運營驅動性。最近有一個調查和對比,十多家企業創業之初都是32-35歲,而且都是非技術為主導型。所以兩個國家主流的互聯網成功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在這里也可以看出,在美國像這種輟學生,當時網上有一個笑話,有一個電子商務的創始人說,我在用著輟學生喬布斯發明的電腦,我在用著輟學生比爾蓋茨的電腦軟件。這也反映了在這樣一個國家里面,這么年輕的人他可以通過這種創新,再加上配套的制度,無論是學校跟社會的對接,還是風險資本,還是激勵機制,還是成熟的職業經理人的團隊,整個的這些配套機制其實能夠鼓勵年輕的技術驅動性的公司脫穎成功,這在中國來說其實非常少見。
我也有兩點建議,第一就是找到屬于自己的池塘,做其中最大的那條魚。因為我覺得今天確實這個環境和市場永遠是魚龍混雜,實際上還是一個金融市場的定位;今天的市場永遠是長江后浪推前浪,我們怎么樣應用不同的游戲規則去顛覆傳統,我們也看到其實在傳統,哪怕是百年老店,也會面臨怎么樣能夠煥發青春,像IBM;如果不經過這個C ye變革,可能就沒有了它的生存空間。我們也看到,如果沒有這種變革,不能敏銳地捕捉到整個市場發生變革的時候,也會被后浪拍在岸邊上,就像柯達。所以我覺得找到屬于自己的池塘,做其中最大的魚,這就是市場的定位。
第二,創業不分哪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遇到的難題都很不同,包括一開始你到底要做什么樣的商業模式、資本的問題怎么解決,規模化成長之后企業運營的寬度和深度,以及人員怎么去更好地匹配,順應一系列的發展,這都是我們面臨的課題。創業就是整合所有的資源,不停地解決大大小小問題的過程。
我覺得經過這么多年的企業創業,整個中國社會上形成了一種導師的體系,都在致力于能夠把老一代的創業家積累的經驗形成一套導師的體系,所以我覺得其實對于年輕的創業者來說,能夠有機會提前預見到階級發展的不同階段,一定有些規律可以去遵循,會碰到一些什么樣的問題。我想這是第一代創業者沒有的一種幸運,大家完全都是靠自己,摸著石頭過河。所以我覺得今天如果市場上有這樣一些可以去借鑒的體系,這是年輕創業者要很好地抓住的一個機會。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