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指數在今年四季度的表現落后于中小板指數,特別是上證綜指,我們認為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創業板三季度單季整體業績下滑幅度超過預期,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同比下降11.13%,單季凈利潤增速首次低于中小板;二是,創業板股東減持套現和三年到期后大非解禁壓力也對市場形成了較大的心理考驗。
截至12月26日,今年全部創業板共發生大小非增持或者減持行為1546起,涉及公司227家,其中減持行為1227起,占比79.31%,涉及公司199家,減持市值大概在87.46億元,占目前創業板整體流通市值的比例2.67%。
而產業資本由于對風險收益以及經濟的敏感度更高。統計顯示,今年創業板共發生產業資本增減持行為304起,涉及公司60家,其中減持行為285起,占比93.75%,涉及公司55家,減持市值大概在48.14億元,雖然產業資本減持的公司只占整個大小非減持公司數的四分之一,但市值卻有二分之一,所以產業資本減持集中度更高、目的性更強,對市場的指導作用也更有意義。從行業來看,計算機行業和電氣設備行業減持居前,各有6家和5家公司,而從減持時點來看,產業資本減持注重擇時,產業資本減持的密集區在2月份、5~7月份、12月份,創業板指數走強使產業資本的減持意愿大大增強。
今年10月30日創業板解禁潮來臨前,深交所集中披露了創業板首批公司大股東追加鎖定承諾的公告,然而其他大非的行為卻與此背離,解禁后忙于套現,首批28家創業板中有7家在10月30日限售期過后有大非減持行為,減持市值在1.4億左右。
至于創業板大股東的減持行為,我們預計雖然大股東減持會比較普遍,但是只有小部分企業會進行大規模的減持。我們曾分析過2007年上市的99家中小板公司,這些公司都在2010年解禁,并且在解禁以后的1年當中都經歷過牛熊市的輪換,我們的數據分析表明,投資者高估了減持的風險,實際上在解禁后的一年內,雖然36%的上市大股東進行了減持,但減持比例的算術平均值只有10.11%,中位數只有7.76%,只有少部分的公司大量減持。
可見,在創業板解禁潮中,大股東和產業資本的減持行為相比其他限售股東更加理性,我們認為少數績優企業的業績增速將超過估值回落速度,明年自下而上進行中小盤選股的意義會顯得尤為重要。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