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萬象更新。人們總愛在此時開始回顧和反思人生的下一步打算。對于許多人來說,2013年或許意味著將拋卻種種顧慮(或許還有穩定的收入),去追逐自己的創業之夢想。但夢想不是行動,事實上,成為創業者所帶來的種種風險也令許多人對此望而卻步。
自從9個月前從谷歌(Goolge)離職并創辦了Upstart公司以來,我花了不少的時間在各個高校進行巡回演講,內容都是關于如何喚起學生們的創業精神,聽眾包括工程師、MBA、藝術家甚至作家。回想這些演講,我驚訝地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大學校園內那些有關培養創業精神的活動,主要對象都是大一和大二的學生。各類創業俱樂部或是創業培訓班中都充斥著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干脆直接就在宿舍里辦起了公司,有時你會發現這些“宿舍企業”比鄰接踵地一家挨著一家。
但是到了大三和大四,大多數學生卻又回歸傳統,開始忙著參加校園招聘會。有意思的是,越是名校,這樣的趨勢就愈發明顯(當然,斯坦福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是個例外,那里的學生以參加校園招聘面試為恥)。
在“為自己而工作”的浪潮大行其道的今天,為何大部分人都選擇放棄自己的夢想而心甘情愿地成為公司這臺龐大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呢?背后的原因其實并不難猜出。想想那些即將畢業的美國頂尖名校MBA學生吧,在起步年薪就能達到近20萬美元的環境下,他只需要一點熟練的面試技巧,就能踏上“錢”景優厚、職業成就輝煌的金光大道了。憑什么呢?就憑他在兩年半前被頂尖名校錄取為MBA這個事實。
但凡是正常人,有誰愿意放棄待遇優渥、前程似錦的工作,而去做一份根本不在乎你上一份工作考評有多優秀、不關心你是哪里畢業的、不在意你那接近滿分的SAT成績的工作呢?事實上,根本就沒有這么一份工作,有的只是你自己,那個試圖從無到有做出一番成就的你。
去年春天,我結識了一位美國十強MBA的系主任。他對我說,如今有關創業精神種種甚囂塵上的熱炒都可以一言以蔽之為:胡鬧。在這股大潮中,絕大部分MBA畢業生都無法拒絕一份年薪20萬美元的工作。更糟糕的是,這位主任甚至還表態說這是件好事。
所有這一切都可歸結為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做個創業者值嗎?主流的看法是,雖說比爾·蓋茨和馬克·扎克伯格的創業成就令人羨慕,但對于蕓蕓眾生來說,到華爾街或是麥肯錫公司謀個差事顯然是更為靠譜的選擇。換句話說,兩個或許具有商業化前景的技術發明和一個谷歌應用設想,不如一份工作合同來得實在。
幸運的是,事實卻并非如此。
德國勞動研究所(IZA)在2009年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給出了與之相反的結論。簡單來說,該研究發現,在相似的教育背景、能力(按照標準化考試的成績來衡量)以及人口結構(包括年齡和父母收入)的條件下,創業者群體的收入水平無論是用平均數、中位數還是標準差來衡量都要高于那些傳統意義上有著“光鮮職業”的公司雇員。
這兩者收入水平的差距還不小。創業者們的平均收入要比那些“雇員”們高出近一半還多。而且,這個結果也無法用諸如開辦診所或是律所這樣的“職業化”創業行為來解釋。
那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該研究提出了一個理論,那就是創業者們能夠控制周圍的環境以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當員工們還囿困于美國公司所設置的種種規章制度中循規蹈矩、墨守成規時,企業家們卻能慢慢地改變著周圍環境以令自己的學識和技能得以發揮最大的價值。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若能創造一個你可以盡情釋放全部聰明才干的環境,那這樣工作起來會更開心,也更高效。
傳統觀念的謬誤還在于認為大公司可以提供穩定的收入和可靠的職業發展通道。事實上,穩定性卻恰恰仰仗于你在日常的高度不確定的環境中,解決現實問題技能的不斷長進。而這樣的不確定環境卻正是商業世界的典型寫照。另外,雖然蓋茨和扎克伯格輟學創業的事跡被奉為神話,但就你來說,完成學業對成功創業還是大有裨益的。
這項研究還顯示,越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就越不合常理地羞于成為一名創業者。考慮到這部分人所共同面臨的種種影響決策的因素,這一點就絲毫不令人驚訝了。想想看,你的父母是否會支持你辭去待遇優厚的工作轉而去創業?另外,人們不愿走上創業之路也有部分理性的考量因素,比如要先還清沉重的助學貸款。
最后,這項研究得出結論稱,通過創新、打造有效市場以及眾所周知的提升就業率,創業者群體可以令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或許那位MBA系主任和其他有著與之相似想法的人都應該積極地鼓勵畢業生走上這條罕有人至的道路。最終,我們所有人都能因此受益。
本文作者戴夫·吉魯亞德(Dave Girouard)是Upstart公司的創始人。這間公司主要業務是向學生和畢業生提供創業資金以獲得日后投資回報。他此前曾是Google公司企業事業部總裁,主要負責應用程序、產品開發、銷售和市場營銷業務。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