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團隊如何組建?企業文化如何養成?理想和現實“打架”怎么辦?所有這些問題,每一個創業者都會遇到。柳傳志談科學家創業,卻適用于任何創業企業。
吳文忠的臉一直紅著。在1000多名聽眾面前,與柳傳志面對面交談創業之道,他有些正襟危坐,謙虛得像還在中科院讀研的學生。事實上,在2003年創辦大連醫諾生物之前,他就已經是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博導。
9年的創業經歷,他殊為不易。創業不久,他與人商談銷售業務,末了,來人提議請他去泡澡。他拒絕道:“洗澡回家洗就得了。”事后,他才明白,這是商業社交禮儀,是他在中科院學習不到亦無需學習的東西。
同樣出自中科院系統,吳文忠的困惑柳傳志也曾遇到過。在常州舉行的“聯想之星創業大講堂”上,柳傳志以親身經歷解答了科學家創業的諸多難題。實際上,在公司發展過程中,幾乎所有人都會遇到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和沖突,不“泡澡”的科學家不是好創業家。柳傳志在創業大講堂的回答,適用于所有創業企業。
科學家到創業家的五忌
柳傳志自己選擇創業,是因為不愿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擱置一旁,遲遲不能進入實際應用階段。與他懷有同樣想法的科學家不在少數,但他并不認為任何人都適合創業。
1.不要既在科研機構工作,又要出來創辦公司。創始人給自己留有太多退路,創業決心會受影響。更重要的是,科研思路與公司運營極為不同。曾有科學家告訴柳傳志,他的科研成果可以制成不同行業的不同產品,公司前景大好。柳傳志卻給他潑冷水,創業公司有資金存量、人員招聘的現實困難,集中力量發展關鍵業務才有可能實現突破,多線出擊反而會一事無成。
2.不要光有決心,還要學會放權。有些科學家自稱不懂企業,于是外聘人員管理公司,自己做CTO。而實際是,科學家對公司事務依舊巨細皆顧,多頭管理讓企業陷入混亂。
3.不要“蒙著打”,而要“瞄著打”。初創公司最重要的任務是如何讓自己“活下去”,吳文忠有50萬創業啟動資金,第一個月工資發下去后,賬戶上幾乎不再有余額。錢從哪里來?他有點懵。2003年底,醫諾生物開始給國外醫藥企業代做研發,以解決生存問題。但這種收入終歸不穩定,企業發展瓶頸明顯。次年,他才理清思路,決心要做出自己的產品。從摸索到定向發展,這是很多企業都會經歷的兩個階段。
公司發展順暢時,風險潛藏得很深,卻依舊危險。2003~2004年,醫諾生物集中所有精力研發單個產品,市場開拓得很快,公司資金日漸豐裕。到2005年時,吳文忠的中科院氣質再度爆發,他決定同時研發多個產品,資金分散了,花錢的地方也在變多,他卻發現真正賺錢的還是最初的產品,公司發展反而不如往昔。此后,他花了很長的時間來調整業務架構,將產品線縮小到公司能夠承受的范圍,將產品一個一個做透,公司發展才重回正軌。
4.科學家創業,不要“項目思維”,而要“產品思維”,必須將市場因素考慮在內。聯想投資的前3個企業全部失敗,其中兩家的創始人皆在美國大的軟件研究所工作過,但他們并不了解中國市場,而且總在抱怨:我的產品這么好,為什么大家都沒看見!他們沒明白的是,很多時候創業公司要去填補市場空白,而非創造市場空白。
5.要有理想,但非理想化,無論產品研發還是公司運營皆如此。人情世故,則是對科學家創業的另一個挑戰。在科研機構,科學家們可以書生意氣,遇到不爽的事情大發脾氣,但做公司辦企業,卻要學會適度“低頭”。做科學家時,吳文忠從不求人,但創業者吳文忠為解決生產供電問題去找過電力局局長。1987年,物價局認為聯想漢卡定價過高,要罰聯想100萬,比聯想1986年的全年利潤還高。有人提議召開新聞發布會,讓媒體來報道此事,柳傳志回了一句話:“把這事捅給媒體,我們過癮了,但企業就死了,咱們是接著活,還是捅出去過干癮?”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