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介紹:
魏武揮:新媒體觀察員、上海交大媒體與設計學院講師
一位搞在線教育的創業者最近遇到了一些問題,在這個做了四五年的項目上,他已經投入了數百萬元,但依然沒有什么頭緒。倒不是夠不夠聚焦的問題(在《創業邦》2013年第六期《所謂做減法》那篇專欄文章里,我提到了市場聚焦),而是即便他面對一個特定的市場,依然不知道為什么至今沒有收獲。
這個市場是司法考試培訓的市場。司法考試的通過率不高,所以對于考生來說,獲取比較好的培訓輔導是一個事實存在的需求(通過率很高的考試自己看書就行了)。這位創業者做的是收費項目,從移動端APP到PC端的軟件,乃至WEB端的門檻準入,在線上完成教育產品的交付,并提供師生之間一對一互動的功能。其商業模式是成立的,可惜依然不賺錢。
其實這位創業者沒有算賬。
司法考試培訓的市場其實不是一個大市場,每年大概也就是幾十萬考生的規模,空間有限。而且這個市場有個特點:很難有老客戶的重復消費。如果考過了,自然用不著第二年再花銀子;如果考不過,就埋怨你的產品不好,明年就算花錢也不給你了。整體來說,它不得不每年都需要開拓新客戶。
這位創業者一方面使用“代理制”的方式來尋求銷售達成的機會;另一方面,則與培訓機構、培訓老師合作。這樣的操作模式使得他的毛利率并不高。假定代理制要收取他30%的傭金提成,培訓機構、培訓老師要分成50%~60%,那他就僅剩下至多20%的毛利空間,市場規模又不大,這種生意,必須非常“摳門”才行:盡可能壓低成本。
但這位創業者沒有控制住成本,從“給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這個角度出發,他耗費了大量的財力來開發軟件,剛剛又和一家第三方App制作公司簽約,準備了小十萬元來投入到新版本的App開發中。這家公司高峰期達到四五十人的規模,一個月開銷數十萬元,不賠錢才是怪事。
其實有很多創業項目并不是要做“下一個Google”、“下一個Facebook”,也不是一開始就要用免費的方式大規模鋪開,再在未來依靠規模來推進增值服務(比如1萬個免費用戶里有10個會購買比較高級的服務)。非常多的創業項目一開始就是收錢的,商業模式無需討論。做大不做大并不是第一位的,做活還是做死,才是key point。
所謂的量入為出,就是考慮兩樣東西:假設這個市場在自己的全力耕耘下,會有多大的收入規模,毛利空間為多少。這就是一個成本上限。超越這個數字的成本投入,都是不智的。而且這類項目,也沒有必要耗費太大的營銷資源,因為其實它并不需要在特別短的時間里迅速培養出一個大規模。
和這位創業者分手的時候,我勸了他一句:放棄App這種巨貴的東西吧,考慮一下免費的微信公眾賬號如何?它的成本低廉,又有天然的人際鏈條,適合做一下消費者自發的口碑。像試題訓練、名師尋找,微信服務號有大把可資利用的地方。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