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普通上班族,創業者的血管里總是流淌著不安分的血液,而連續創業的創業者的不安分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劉同鑫就是這樣一個連續三次創業,而且跨度很大的人。對于這樣的選擇,劉同鑫認為是性格使然。
前兩次創業,劉同鑫主要聚焦于汽車后市場,而第三次創業,劉同鑫大跨度地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將旅游、IT、文化傳媒這三大行業整合在一個項目中,目標鎖定酒店數字傳媒業務。日前,劉同鑫的這一最新創業項目獲得鼎典資本1億元的首輪融資,投資方除了看重項目前景外,更為看重的是劉同鑫這種連續創業的能力。
初次創業“空手套白狼”
經過反復幾次“空手套白狼”式的運作,劉同鑫手里有了幾萬元的流動資金。
劉同鑫在初次創業前,曾在青島可口可樂公司工作,是一份外人相當羨慕的工作。然而,工作一年半后,他卻在周圍人的一片非議聲中下海創業。“我天生就是那種不安分的人,外企的工作比較穩定,對于未來都看得到,這可能不太符合我的個性,我需要更大的挑戰。”
當時,劉同鑫手里僅有2萬元的啟動資金。這對于創業來說,是一筆微不足道的創業資金。更不可思議的是,離職的時候,他自己都還不知道要做什么。北大的學習經歷,開始讓他用比較專業的思維去判斷自己的創業方向。
1997年,國內的汽車產業已經開始走上規模化的道路,劉同鑫堅信汽車行業是國人消費升級背景下的一個有著巨大發展潛力的行業。所以,站在趨勢前端,選擇這個行業創業,方向一定不會錯。
“以自己的創業資金量,肯定做不了汽車制造。而汽車后市場還是可以考慮的,于是,我就一個細分市場一個細分市場的分析,從汽車維修到美容,每一個細分市場都盤點了一遍,發現這些市場對于資金的要求都不低,沒有幾十萬元也很難做成。最后,我想到了汽車清洗這個看起來既低端又門檻低的細分領域。”
劉同鑫并沒有簡單地去做汽車清洗服務的業務,因為資金支撐不了租賃一個門面。于是就從挖掘自身特長入手,劉同鑫從小就對機械和維修比較感興趣,在自己家里的地下室,他用了半年時間,開發出了一款清洗槍,為此還申請了國家專利。
從發明到量產,首先要開模具,可他手里的資金都不夠開模具的。劉同鑫就拿著自己的發明找到模具廠,說服其為自己先開模具,自己先墊付少量的資金;拿到模具后,又找到做配件的企業,以模具抵押信用,先做出一批配件。然后注冊一家公司,領出支票,透支出一個月的賬期,在這一個月里自己不分晝夜地趕制出200套產品,以較低的價格賣出去,還收到300套的訂金,迅速回籠資金,然后將這筆資金付給開模具的廠家和做配件的廠家。廠家在看到劉同鑫能按照承諾如期付款后,逐漸開始信任他,此后甚至可以賒賬。
經過反復幾次“空手套白狼”式的運作,劉同鑫手里終于有了幾萬元的流動資金。他把這筆資金用來做宣傳,在北京汽車用品展覽會上訂了一個展位,來北京宣傳自己的產品,成功地帶回了20多萬元的訂金。有了這筆資金后,劉同鑫回到青島開始招人,擴大生產,公司走上正軌。
二次創業敗于股東分歧
對于合作伙伴,除了資金上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價值觀是否匹配,如果經營理念不同,這樣的合作遲早會出現問題。
在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后,劉同鑫重新回到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攻讀MBA,并把自己經營多年的企業賣掉了。
兩年后,中國的汽車后市場更大了。經過反復的論證,劉同鑫覺得便捷式的汽車清洗服務將成為未來一個潛在的市場。于是他用了半年時間,在自己家里潛心開發出了一種可移動的洗車機,其實是一個小型電瓶三輪車,在車上增加了清洗機械,還包括打蠟、美容等功能,等于把汽車美容等功能都集中在一輛車上,這樣就改變了汽車清潔的服務模式。
回到青島后,劉同鑫開始籌集資金開辦汽車清洗設備廠,并推出“潔力神”汽車清洗設備,后來又開發了一系列的汽車清洗設備,企業的規模達到100多人,第一年盈利50萬元。
從2003年開始,劉同鑫的企業就開始進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為了繼續擴大企業規模,劉同鑫以股權融資的方式引入合作伙伴,解決了資金的問題。可是在一年后,由于在企業發展戰略上,劉同鑫與股東出現了分歧。他毅然放棄了對企業的控制權,全身退出了這家自己創辦的企業。
對于第二次創業的失敗,劉同鑫覺得:做企業,尤其是傳統企業,不能拔苗助長,企業需要積累,人才、技術、品牌都需要持續的投入,不可急于求成,這時往往欲速則不達;而對于合作伙伴,除了資金上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價值觀是否匹配,如果經營理念不同,這樣的合作遲早會出現問題。因此遲退出不如早退出。
那個時候,“潔力神”汽車清洗設備在市場上已銷售的很不錯,劉同鑫希望繼續投入資金,開發更先進的設備,畢竟競爭對手已經模仿出類似的產品,開始蠶食他們的市場了,因此必須進行技術研發。然而,合作伙伴卻滿足于現在的市場,對于投入資金研發不感興趣,在這個問題上雙方發生了嚴重的分歧,由于已經失去企業的控股權,劉同鑫不得不黯然離開了自己一手創立的企業。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