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引入市場經濟不到三十年,老板這個階層進入社會生活也只有二十多年,作為現代企業的創始人和領導人,我們只能說僅僅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后才有意識地、自覺地學習和成長,但畢竟與歐美發達國家的老板階層相比,還屬于剛剛形成階段,仍欠缺歷練和成長,在經營和決策過程中有許多不自覺的誤區。
這些誤區總結明細,有十個比較明顯,規避這些誤區,企業才能成長地更快、更健康。
一、只跟不超
許多企業老板創業時是通過學習別人的成功經驗,然后跟進模仿進入某行業的,但在進一步的經營發展中沒有養成創新的基因,一味學習跟著別人。一個行業在成長過程中這種跟進戰術還是可以有效的,但隨著行業的成熟競爭日趨激烈,一味地跟進沒有自己的特點,不思超越不思進取,不思創新形不成自己企業獨有的差異優勢,這樣最終會慘遭淘汰結局。
二、只通不專
對本行業所需的知識能力等只求粗略知曉不求精通和專業。記得有一個縣的領導曾邀請我去為該縣的企業主介紹怎樣獲得競爭力,我問縣領導貴縣主要工業是什么?答剎車片,我就以剎車片為例講解競爭力。我說我們不需要追求所謂玄妙的理論,也不見得需要多么高級的人才,我們只要在本行業比大多數同行快一拍。比如同行的剎車片使用壽命是一千個小時,而我們只需要對材料、工藝、配方和設備等方面進行持續不斷地改進,精益求精地提高,使其壽命延長一百個小時,或同樣壽命使成本降低10%,就可以在競爭中勝出。而國內許多老板不愿多花力氣,也沒有信心持久的改善。
三、只重賣貨不重留名
這涉及到品牌建設和知識產權層面的問題,有很多企業在弱小求生存時,只關注于利潤和銷售額,當其迅速發展一旦形成一定的規模再向外進行擴張時,才發現所在的行業已經設立了許多不可逾越的品牌壁壘。再進行品牌建設,投入非常巨大。進入二十一世紀,正雄心勃勃進軍歐洲市場的海信集團突然發現其商標被西門子公司搶注,對海信進軍歐洲市場造成極大的阻礙。品牌意識的落后導致我國企業品牌自主權的缺乏,而缺乏強勢的品牌自主權就無法在市場競爭中取得發言權,這樣“有品無牌”的最終結果使中國更多的企業充當了外國品牌“打工仔”的角色。
四、只懂用人不懂育人
諸多老板認為企業的人才是像《三國演義》中描述的那樣,人才是招來的,這是中了《三國演義》和“水煮三國”的毒。既然中國沒有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那么就不可能有那么多現成的適合市場經濟環境的所謂的“人才”,培養訓練人才是企業的重要功能之一。從一開始創業起,老板就應該通過學習和努力把自己培養鍛煉成為一個合格的培訓師,不僅自己提高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形勢,同時把企業辦成一個大學校,培養人才建設團隊。如果一味地依賴從社會招聘,不但企業團隊的凝聚力和忠誠度出大問題,而且根本不可能招到企業所需的適用人才。
五、只重武不重文
創建和發展過程中,許多老板只知道打開市場賣貨,買機器加工,進原料,等人手不夠時急忙招人……至于可以讓企業健康穩定長久生存發展的文化層面的提煉和建設則考慮得不夠。企業的信仰是什么?企業有什么愿景?企業的價值觀是什么?用什么來持續不斷地鼓舞、統一員工的思想?企業為什么人?怎樣做?做什么?企業怎樣處理和社會、和客戶的關系?應建設怎樣的一支隊伍?企業未來的方向如何……這一系列文化層面的建設,是企業可持續的保證,都得需要認真考慮和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