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創業氛圍日漸濃厚,卻仍有很多人苦于資金不足而遲遲未能走上創業路,但上海德力西集團總裁胡成國,這位在上世紀80年代憑借5萬元的高息貸款起家創業,終于搏得今日過億身價的民營企業家卻覺得,5萬元已經足夠起家的成本了。有意思的是,對這位儒雅的溫州人來說,賺錢是比較容易的事情,相反,花錢卻是困難的。
創業心得:
1)要有信心。任何企業都要經過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5年或者10年以后,你一樣有可能成為富豪榜的新貴。
2)如果不是自己創業,找好合伙人是關鍵,要善于從合伙人那里得到資源的最佳配置。
穿10元錢一件的襯衫,不開奔馳開老尼桑,睡得早沒有夜生活,這個成功的溫州商人常常覺得,花錢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當更多的人將目光投向《福布斯》中國富豪榜排名第56名的民營企業家胡成中時,卻少有人關注與胡成中同時起家創業的兄弟胡成國。事實上,當記者終于見到這位身價過億、同樣有著傳奇色彩的溫州人時,顯然有些吃驚于他的謙遜和儒雅。胡成國留給人的印象并不是那種最典型的溫州老板。
“是不是戴上一個明晃晃的大戒指會更像一點?”他善意地開著玩笑,“剛到上海的時候戴過一陣,后來堅決不戴了。”說這話時,胡成國甚至笑得有些憨厚。在徐匯區永新花苑的家里,他很順從地配合著攝影記者的“指揮”,這種場面讓記者有些忽略了他是經營著十幾億資產,曾受到江澤民兩次接見的民營企業家,是中國最大的低壓電器生產企業--中國德力西集團的總經理,是年產值過億的上海德力西集團的總裁,是正在籌備上市的浙江德力西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當然,他還有一個更顯著的身份,他是改革開放后,依靠白手起家富起來的第一代人。
創業寶典一:行商不如坐商,坐商不如立業
1975年,剛剛小學畢業的胡成國拿起了剪刀,跟隨著父親和兩個哥哥每天挑著裁縫挑子趕到顧主家里做衣服,年僅13歲的他和當時做“手藝”的很多溫州年輕人一樣,希望有一天能有一家自己的小店,“那時沒有什么豪情壯志,填飽肚子就是最大的愿望”。
1979年,胡成國終于實現了自己第一個夙愿,從“行商”變成了“坐商”,在樂清市柳市鎮的街面上,有了生平第一個裁縫店。能夠不再背著挑子跑出去,對當時的胡成國來說,已經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了。他和父兄經營的這家店子也很快在柳市有了些名氣,趕上娶親嫁女的好事,還能給新娘做做嫁衣拿拿小費,倒也過得安然舒適。那時的他,剛剛17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