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術企業如何獲得政府基金支持
專訪中國信息產業資深專家 2005年我國進口芯片753.7億片,花了810億美元,而當年我國進口原油9.1億桶,按折合大概不到500億美元,實際上我國進口量最大的是芯片,遠高于原油。為此,我國政府通過設立各種政府基金,引導高新技術的發展,擺脫高新技術落后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掣肘。
董云庭從大學校長、政府官員到電子信息產業資深專家,曾參與了信息產業部、財政部、商務部、科技部等部委政策性引導基金的項目評審。新年剛過,本刊記者就政府基金如何支持高新技術企業以及中國應怎樣改善創業投資環境采訪了董云庭教授
企業申請政府性基金應具備哪些條件?
記者:中國政府借鑒國際經驗,通過各職能部門設立了不少政府性基金支持企業自主創新和產業化,您能否大概介紹一下這些政府性資金的用途以及投入方式?
董云庭:中國加入WTO之后,為與WTO的規則接軌,目前所有政府性基金都明確規定,必須用于項目的研究開發,所有使用這些資金的項目都必須有開發研究的成果,都必須用于支持研發、中試和產業化。為什么要支持中試呢?相對來說,研發單件產品是比較容易的,因為它可以集中財力和人力來完成,但要批量生產(也就是產業化)的話,就涉及產品的質量和可靠性、穩定性問題,所以必須經過中試,然后才能產業化,走向市場。業內都知道,研發、中試和產業化的費用投入基本上是1:10:100,也就是說,用1元錢研發,就要投入10元錢做中試,再投入100元進行批量生產。科技部的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主要支持研發,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主要支持基礎研究,而其他部委的基金原則上支持已經有了研發成果的產品中試及產業化。因為考慮到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在進入中試階段的時候,由于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很難繼續進行下去,所以政府應給與適當支持。政府性基金的投入方式包括3種:一種是貼息,一種是資助,還有一種是投資占股份。
記者:這些政府性基金有多少是面向中小企業的?
董云庭:中小企業是推進自主創新最活躍的群體,我國65%的國內發明專利由中小企業獲得,80%的新產品由中小企業開發,因此必須重點支持中小企業的自主創新,所以政府基金很多是面向中小企業的。像財政部有3個資金,一個是“產業技術成果轉化資金”,一個是“中小企業平臺式服務體系建設資金”,另一個是“清潔生產專項資金”,都是面向中小企業的。信息產業部有“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基金”,對中小企業也予以支持。科技部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是專門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政府專項基金。商務部的“市場開拓資金”是用于支持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各項活動的政府性基金。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是用于支持中小企業專業化發展、與大企業協作配套、技術創新、新產品開發、新技術推廣等方面的專項資金。還有很多,這里就不一一舉例了。
記者:企業如果申請政府性基金,它必須具備哪些條件呢?
董云庭:企業申請中央部委的政府基金,必須要有研究開發的成果,而且研發成果還應具備一定的檔次,這樣比較容易獲得資金的支持。各基金的申請過程有各自不同的要求,但共性的要求有兩條:首先,科技成果要有一定水平,當然最好是專利,但是考慮到專利從申請到授權時間太長,所以,也相應地放寬了條件,一般專利被受理了,也認可;當然如果拿到授權,專利通過了,那最好。其次,要具備產業化的基本條件,包括市場需求、人力資源、設施設備、管理水平等。
記者:既然申請基金的企業必須擁有研發成果,那么,對它的技術水平有什么樣的定性要求嗎?
董云庭:第一,企業研發的技術成果必須是我國產業發展中亟需解決的先進技術;第二,必須能夠達到產業化的最終目的。其他的要求則是根據不同的技術成果制定的不同的評價標準。就拿中星微電子來說,鄧中翰當年從美國回來的時候,帶回來一項視頻芯片技術,經過嚴格評審,專家都認為不錯,當時我也參加了這個項目的評審,評審專家組成員都看好這個項目,認為應該對這家企業的研發成果產業化給與支持。信息產業部“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基金”以投資的方式向中星微電子投入1000萬人民幣,占股12%左右,后來中星微電子在納斯達克上市,這1000萬的投資目前市值約為2.9億元。集成電路設計和制造已成為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瓶頸。2005年我國手機生產量已占全球的38%,微機占全球的37%,筆記本電腦列全球首位,彩電占全球的50%,顯示器占65%,DVD、VCD占85%,但里面的芯片全是買人家的。2005年我國進口芯片753.7億片,花了810億美元,當年我國的原油進口量是9.1億桶,按當時的國際油價折合大概不到500億美元。從單項講,實際上我國進口量最大的是芯片,遠高于原油, 因此,政府基金高度重視集成電路設計的研究開發和產業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