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投資方提出注資400萬占10%股權;提出安排一名投資方的人擔任財務總監,并且進入董事會,最多兩年就要獲利退出,等等”。通過你分析投資方的“期望表”,你就能看明白他在賭什么:例如上述他的開價就說明,投資方是財務投資,并不要求控股,也不會十分操心公司經營,他只是關心錢的安全,一兩年獲利退出即可。
基于“期望表”,雙方有分歧之處,這就看談判技巧、妥協與堅持的權衡、各自的底線,等等。建議企業方多準備幾個融資方案,不把大門關死。例如:上述雙方的開價對價表明:你企業希望投資方除了注資,而且有產業背景,但是面前這個投資方關心的只是錢,套利就跑。他不會在其他方面對于企業有什么Cye幫助。而且在公司經營中,怎么花錢他很可能會卡著你(因為他只關心錢的安全,別亂花,而且他的人擔任財務總監!有權拒絕你總經理),這就是個重大分歧。你怎么考慮?談判時你怎么談?陷入僵局時你有沒有變通方案?還是放棄這個投資方?筆者的建議:如果經過談判,投資方顯然不關心公司經營,只關心他的錢,還是放棄為好。長痛不如短痛。這個“聯姻”不會幸福。談判中重要的是:雙方都要有開通務實的心態。
例如:筆者當年聯手泰國正大的朋友投資中關村(5.63,-0.02,-0.35%)某IT企業時,對方要求投資500萬,占30%。而我方希望占50%成為最大股東控股,以保證資金安全。幾輪艱苦談判之后,最后達成的結果:我方出資增加到800萬占50%,并且財務總監有我方出人選擔任,董事長由原企業老板擔任。
棋局三:融資陷入僵局怎么辦?
企業融資時要當心,不僅融資談判時會陷入僵局,融資之后雙方攜手往前走時陷入僵局的情況更常見。融資后期的工作包括資金注入,公司人事變動,市場開拓及研發用款安排等。雙方此時還沒有充分磨合融洽,很可能發生不一致而陷入僵局。
筆者在此建議。要以分階段化解僵局,過程資本鏈嘛。例如:資金不宜一筆全部到賬,反而是分階段配合企業發展到位較好。理由是:一大筆資金立刻到賬,一方面給VC/PE投資方調動大筆資金造成困難;另一方面,大筆資金突然到公司財務,而公司要隨著業務發展逐步用款,這就造成長期大筆資金閑置,引起投資方背后的投資人不滿。如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倉促投資,又造成新的投資風險。上述情況筆者在投融資實踐中常常遇到。導致投資方企業方的嚴重糾紛。
例如:某企業,有公司主要負責人見到公司賬上有大筆資金閑置,認為公司不缺錢,就起了自私的念頭。于是違反公司財務,與外地某市場部主管聯手,把市場營銷收入轉到他們自己的私人公司中。如果分階段注入資金,隨業務發展用款,則一方面化解了投資方的風險,獲得投資人的信任和支持;另一方面促使企業各個部門盡心盡力工作,不至于因為大筆資金閑置而起了歪念頭。按照筆者的經驗,由于中國國情文化特色,以及誠信的缺失,一旦股東起了糾紛,往往就是惡斗,造成公司垮臺。結果融資從好事變成了壞事!
因此,分階段推進融資,在融資中和融資后都證明是一個化解風險的好辦法。
棋局四:企業經營和外部融資,顧哪頭兒?
企業有兩個途徑進錢:一是經營進錢;一是融資進錢。而經營進錢是基礎。近年來,企業家也逐步知道了外部融資的必要性,也花時間去跑融資。于是出現了一種新的困惑:既要忙于企業經營,又要跑外部融資,尤其是VC/PE融資很復雜,逼著你投入精力投入成本。顧哪頭兒?
上面說過:經營進錢和融資進錢兩個途徑,經營進錢是基礎。比方說:經營不錯,融資進展很慢,那么,即使你沒有外部融資進錢,你的企業也可以照樣長期存在下去。反之,你經營不行,光靠融資進錢,那么燒完了錢之后,企業還是死路一條。這正是網絡泡沫時期大量互聯網公司的命運。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