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選人還是先選技術?
2006年春天,美國互聯網女皇瑪麗·米克來到上海對國內企業進行考察。在與漢理以及本地企業交流如何選擇投資對象時,這位當年挖掘到亞馬遜、雅虎、AOL、谷歌、蘋果等一系列美國當時最成功互聯網公司的分析大師提到她判斷項目的三個關鍵要素。
她認為,首先是要考察企業所擁有的技術與產品。在美國,技術優勢,尤其是革命性的技術和應用對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谷歌是最典型的例子,在互聯網搜索技術上獨樹一幟的創新,使其在短短幾年時間,迅速成為目前市值超過兩千億美元的高科技公司。
其次,應考察對象企業所在的市場,包括市場規模、市場的競爭狀況以及市場的發展前景。
最后,應考察創業者及管理團隊。
然而,根據漢理在國內多年從事投資工作的經驗,在中國選擇投資對象,應先從“人”看起,然后是市場,接著是技術/產品。這種順序上的差異源于中美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
中國的市場經濟剛剛起步,要找到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空間并不困難。但是,正是因為經濟尚處初級階段,無論是職業經理人的儲備、高效的人才市場,還是具有成熟經營理念和創業激情的創業者,都很缺乏。因此,在中國,考察投資對象要先考察其創始人和其核心團隊。
有激情和夢想、有較強執行力和講誠信的創業家,能夠借力國際資本就能開辟出創新的商業模式和抓住市場稍縱即逝的機會。
此番理論最好的佐證就是“分眾傳媒”。漢理有幸作為其獨家財務顧問,協助分眾在2004年初完成第二輪私募股權融資,我們親歷了在中國創業企業的成功以及 VC的選擇,當時VC“大腕”們包括鼎暉的吳總、美商中經合(現經緯張總)等大多“賭”在江南春及其團隊超強的創業激情和執行力,以及創新的商業模式上。
現在凱雷、方源資本等又在協助江總進行分眾傳媒私有化,資本為何從當年助力分眾上市,到如今攜手創始人共同下市,都是值得初創企業創始人好好深思與回味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