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網Cye.com.cn】我在1999年納斯達克[微博]處于6000點左右的時候做了兩件事情,事后知道一件是做錯了,當時以800美元買進雅虎的股票,一周之后雅虎股票一分為二,所以我的投資成本是每股400美元,五年之后我以每股11美元賣出,唯一“獲益”之處就是當年美國稅單上申請“抵稅”。 第二件事情做對了,就是當時毅然決然離開華爾街律師行,投身加入風險投資浪潮之中,雖然很快互聯網泡沫破裂,VC由venture capital變為vanishing capital,但是我慶幸由于這個“轉身”以及我2003年開始創業,能夠接觸到不少優秀且年輕的創業人。 我當年加入軟銀中國從事VC行業,參與的第一個項目就是軟銀投資2000萬美元給阿里巴巴[微博]的馬云[微博]。我2003年創業成立漢理資本做財務顧問,第一批客戶就有分眾的江南春[微博]。現在每天與各種各樣的創業者打交道,既從財務顧問FA角度來判斷,更多是從創業投資角度審視創業人,久而久之就習慣以“創業人”自身角度來“平等”相視,即我所說的運用所謂投資“三副眼鏡”理論。從當年的馬云和江南春到如今層出不窮的大學生創業風潮,究竟創業人有何種特征會吸引VC? 一是激情。創業人對自己所從事的創業事兒要充滿“激情”。當年我自己創業就處于“朝思暮想”、不干不行的狀態。當初我認識多利農莊張總,感覺他對有機農業充滿激情,自己考慮賣掉蠻賺錢的餐館生意而全身心投入到有機事業中去。 二靠堅持。光靠一腔熱血與激情還遠遠不夠,因為創業之初往往會碰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挑戰與障礙,“剩”者才能為王。堅持但不固執,兼聽則明,我較喜歡做“聽者”(Listener)的,個別創業人與他聊天,他從頭講到尾,侃侃而談,VC一般就不會太“感冒”。 三看商業嗅覺。VC會考察創業者如何判斷市場、尋找客戶并琢磨賺錢。互聯網創業往往一開始并沒有盈利模式,但這并不就是說創始人可以完全不考慮賺錢。而好的互聯網產品與應用一旦抓住與黏住了用戶,那它就離“金礦”不遠了。我初次接觸“到喜啦”團隊,董事長李總對婚慶、婚宴市場了如指掌,同時又能一針見血指出傳統做法的種種弊端,我強烈感受到他的商業嗅覺較靈敏,而用IT創新方法來做婚慶、婚宴市場將“錢景”無限。 四憑胸懷。創業人誰都想做老大,但哪位老大能走更遠往往是取決于創始人的眼界與胸懷。當年寶尊電商的創始團隊果敢地引進阿里創投并做大蛋糕,強于很多目前精打細算、規模偏小的電商代運營商,而寶尊得以異軍突起,在短短的兩三年時間里在其細分市場里拉開與第二名十多倍的差距。胸懷的一個具體表現就是分享,這在引進投資人以及期權設置上就能讓老大“原形畢露”。俗話說,財散人聚,有分享胸懷的創業人更能團結他的團隊。 五看學習能力。互聯網世界日新月異,創業人必須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不少成功的互聯網創業人都是工程師背景(像百度[微博]李彥宏、騰訊馬化騰),但是創業人要懂甚至精通技術,但絕對不迷信技術。“技術至上”論在國內創業失敗率頗高,創新開發出客戶滿意、市場有需求的產品以及商業模式是成功創業的必備條件之一。 六拼團隊。俗話說,VC投資就是投人。VC會考察這個創業團隊能力是否互補,上下是否齊心協力與團結。較好的創業團隊由2~4人組成,其中有一個“老大”,像阿里巴巴就有馬云與“18羅漢”、百度有創始“三劍客”、騰訊的創始“四人幫”。 吸引VC的這些創業人特征,也是吸引創業團隊以及未來吸引資本市場關注的共同特征。這里沒有一成不變的標準模式,但是從成功的創業人身上都無不散發出這些特征。
 |
|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