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進施工隊時,小陳每月收入就有2000元,現在還是2000多元,幾年下來,盡管漲得不多,但讓他欣慰的是,公司的管理還是比較規范,為每名工人買了養老、醫療、失業、生育、工傷等5險,這讓他心里比較踏實。
小陳已結婚,老家的地交給父親代種,妻子和孩子跟自己一起住在市郊一間租來的平房里。他說:“肯定不會回鄉下種地了,可城里的生活到底有沒有奔頭?現在還看不準。”他希望在親朋好友的資助下,能盡快在市郊買一套小的二手房,先把家安頓下來再說。
所謂減薪總是“雷聲大雨點小”,好多人還“明降暗升”了
國企中層:待遇上“好事落不下”
54歲的王建華在一家國有金融機構總部擔任部門經理。用她的話說,能在國企中層任職,待遇上“好事落不下”。
王經理的收入構成有兩部分:一是工資條上的年薪收入,包括工資、月獎和年終獎。年終獎和企業當年效益掛鉤,這個“大紅包”占年薪收入的50%以上。二是各種福利補貼,包括每年5萬元左右的養老保險,含社會保險和企業年金;每年7萬多元的住房補貼和公積金;每月的車費補貼和汽油補貼2000元;每年報銷社保以外的各種保健醫藥費單據5000元;圖書卡、旅游費約2萬元。 事實上,單位給王建華的福利還有兩大塊:一是住房,公司分給她一套100多平方米的福利房;此外,在國內大城市房價尚未進入“萬元時代”之前,高收入的她已占先機,購置了好幾套商品房,如今固定資產相當可觀。二是子女就業,她的女兒大學畢業后,也在金融口工作。“人脈資源是一種財富。”王建華坦言,如果不是在國有金融企業任職,平時能幫別人辦點事兒,孩子找工作不一定能這么順當。
住房、醫療、子女教育、養老,這些對普通百姓堪稱“老大難”的問題,對王建華來說,依賴國有壟斷行業的高福利,紛紛迎刃而解。
王建華說,近年國企涌動降薪潮,公司管理層壓力也挺大,開了好幾次會研究降薪問題。可偏偏公司這兩年效益不錯,一說減薪,中層以下都反對,你降,別的公司不降,現在金融業人才競爭這么厲害,企業人心不穩啊。所以研究了三番五次都是雷聲大雨點小,降不下來。“去年底發獎金前,大家還議論紛紛,擔心收入縮水。可獎金到賬后私下里比比看,除了高管們適當調低工資,中層以下的收入基本上不受影響,好多人還‘明降暗升’了呢。”王建華說,去年她的稅后年薪約有70萬元。
王建華的情況不是個案。壟斷行業的高收入是否合理合情?這些行業的利潤和薪酬標準是否源于正當的市場抉擇?與之相關的人員錄用、干部擢升制度是否公正公平?
或許王建華的真實體驗最能說明問題:“工資高得不符合國情,其實我心里并不踏實。”
公司按業績付薪,有規范的激勵、約束、淘汰政策,只有能干活,才能爭取到好回報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