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養豬大省,2009年,河南省生豬存欄量為4528.9萬頭,生豬和能繁母豬存欄量均僅次于四川,居全國第二;生豬出欄量僅次于四川、湖南,居全國第三。其中,豬肉產量為389.6萬噸。
除了河南之外,屢屢被曝光的瘦肉精事件也給國內整個生豬養殖行業蒙上陰影。東莞證券黃凡認為,相關生豬養殖上市公司如雛鷹農牧、新五豐、羅牛山等生豬養殖企業短期都會籠罩在行業陰影之下。
同樣不可避免受到打壓的還有豬肉的消費熱情和整個肉制品產業鏈上的企業。不過,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畜牧業內人士表示,2008年乳業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整個行業消費基本陷入冰點,但經過1年左右時間,行業就基本恢復至正常水平,豬肉同牛奶一樣是大眾生活必需品,相信這次事件并不會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如果沒有瘦肉精,國內生豬養殖業的發展前景仍然光明。
據了解,目前在國內全部肉類消費中,豬肉消費占據60%的比重。而我國豬肉消費量約占世界產量的一半,2009年豬肉消費量為4882萬噸,2010年約為5000萬噸。
本次瘦肉精事件將不可避免地使國內生豬養殖業出現變革。東莞證券分析師黃凡表示,大型養殖企業的食品安全保障系數相對小型農場和散戶更高,此次的“瘦肉精”事件,從長遠來看將進一步提高規模養殖企業的價值,加快行業整合和兼并的過程。目前國內生豬養殖以散養為主,5萬頭以上養殖廠僅占出欄量的0.64%,規模化將是大趨勢。
中投證券蔣鑫在報告中指出,國內生豬養殖規模化發展速度大大落后于下游生豬屠宰及肉制品加工企業的發展速度,2008年以來,不少下游屠宰及肉制品企業也開始積極進入上游,這有利于公司生豬供應的穩定和產品品質的保證,同時有助于品牌的建設。但向上游延伸也要適度,企業要控制好自供的比例,國外大型肉類加工企業的原材料自給率多在50%左右。
需多渠道堵住“瘦肉精”
事實上,“瘦肉精”事件并非首次遭到曝光的,而這種類似行業“潛規則”一樣的毒瘤如何才能徹底清除,避免再度危及消費者成為各方討論的焦點。
國泰君安胡春霞表示,此次爆發的問題是行業性事件,出問題的環節主要在養殖階段,最近幾年生豬養殖環節添加“瘦肉精”以行業潛規則的形式一直存在,面對類似“劣幣驅逐良幣”的生豬供給市場,雙匯管理層存在監管缺失的重大責任。但是由于檢驗檢疫涉及養殖、運輸、屠宰等諸多環節,任何一個環節從嚴監管都可以杜絕此類問題的發生。
2010年10月20日,《關于進一步加強“瘦肉精”監管工作的意見》明確規定農業部牽頭負責“瘦肉精”監管工作,“可在生豬養殖、收購、販運、定點屠宰環節實施對 瘦肉精 的檢驗、認定和查處”,衛生部、工商總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商務部、質檢總局等也在不同環節各司其職。
中國證券報記者在實際采訪過程中了解到,對瘦肉精的監管目前而言只存在于兩個環節:養殖環節生豬出欄時的檢測,由各地畜牧部門下屬的動物衛生監督所進行,同生豬的檢疫一并進行;另一個環節是屠宰企業的自檢。
一位地方動物衛生監督所的工作人員坦承,由于檢測成本高、人員編制少、工作量大、檢測時間長等原因,出欄時的瘦肉精檢測并不是全檢,而是按照符合國家規定的比例抽檢,部分地區該比例僅為出欄量的2%,“全國各地目前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實現全檢。”
屠宰環節企業的自檢也同樣是以抽檢的方式進行。濟源雙匯公司原總經理曹連友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曾表示,“企業自檢是通過化驗生豬尿樣,進行定性分析。一直以來,公司執行的都是集團標準,即按照4.5%。的比例抽檢。由于實行以銷定產,每天加工生豬在2000頭至6000頭,如果提高抽檢比例勢必耗時耗力,將難以保證生產進度。”
應該說這兩個環節的共同缺失導致了瘦肉精的猖狂,業內認為,必須大幅提高瘦肉精檢測的比例。但也有畜牧業人士表示,全檢在每年全國超過6億頭出欄生豬的情況下幾乎是難以實現的,應該探索更好的解決之道,比如堵死“瘦肉精”的購買源頭等。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