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羽雞是怎樣在45天速成的?一是打激素,讓它長的快。二是吃抗生素,讓它不得病。長期吃這樣的雞肉肯定是有隱患的。
一國的經濟也是這樣。上世紀50-70年代,許多經濟落后的東歐、亞洲和拉美國家曾試圖采用趕超戰略和進口替代戰略快速實現工業化。這種策略的特點是忽略由要素稟賦所決定的本國比較優勢。比如,中國在這一時期放棄了勞動力充裕的優勢,選擇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結果是,盡管在一定時期內中國的重工業產值保持了10%左右的高速增長,中國的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均收入與發達經濟體的差距卻越來越大。(1955年時中國人均收入是日本的1.1倍,2010年時僅約為日本的10%)
改革后問題依然存在。中國對包括土地在內的許多生產要素仍然施行扭曲的價格,刺激了中國畸高的的資本形成率(常年維持在GDP的40%以上,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遇到2008年金融危機時,中國政府則啟用了包括大規模基建投資、家電下鄉、汽車以舊換新等內容在內的4萬億經濟刺激。扭曲和刺激在短期內有助于提高中國的經濟增長率,但表面癥狀的消除有時卻會掩蓋真正的病因。假設中國早些在土地市場進行改革,雖會抑制一些投資沖動,但將擁有更高和更健康的城鎮化水平。假如中國早些對收入分配體制進行改革,今天可能擁有更多的中產階級人口和更高的消費能力。
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不僅是一個目標,也是使中國經濟跳出增長陷阱的一種手段。因為它在使經濟增長的目的回歸到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也有助于國民經濟中消費率的提升,保證中國經濟在長期的持續發展。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